朱振国的第一本诗集叫《春笋集》,是一本用几册练习簿合订成的手抄本。那时他正读初中,有一次写的作文被任课老师谢德和看中,叫来字写得最好看的同学用水笔誊抄后,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栏上。这一展示,极大地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鲁迅的单行本,十七卷的《沫若文集》,彻夜通读,模仿着写出了自己的“诗集”。“少年心气高啊。”他笑着回忆道,他还偷偷拿去投稿,然而屡投屡败,没有回音,“我心里失望,又不得不装得不动声色。”
不过,朱振国的文学热情丝毫没有因此减退。进入高中后,他发表作品的阵地从自己的练习簿转移到了学校的两大块黑板报。每逢国庆、元旦出文艺专刊,常有他的诗作被编辑用彩色粉笔誊写在黑板上。后来,学校里出现了一张由蜡纸刻写的油印小报,他被封为“主笔”,才情开始崭露头角。
1972年,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厅、各大出版社以及《浙江日报》等联合发起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周年征文活动。未曾间断创作的朱振国寄去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满师之后》。稿件由当时的绍兴县文化馆统一报送,很快便收到了回信,邀请他去杭州参加改稿会,地点在米市巷的省招待所。
“那一年参加改稿会的都是初审入围的作者,我在小说组,整个绍兴地区只有我一人。”朱振国说,改稿的环境很简陋,两人一室,他们坐在宿舍的床边,前面放一张小课桌,埋头改稿。定稿后没过几天,当时的《新绍兴报》决定,赶在省里出文集之前,在副刊《尽朝晖》上刊出《满师之后》。
这篇近万字的小说,占了这份4开报纸一天4版中近2个版面,朱振国的名字第一次从水笔抄、粉笔写、铁笔刻,转变为铅字排印,如此郑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年,朱振国刚满24岁,从他人生中写出的第一本“诗集”算起,刚好走过了10年。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