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我接到一个杭州朋友的电话,问鲁迅写的方言‘茄花色’是什么意思。我回答他之后,却想不出这词出现在哪一篇文章里,便干脆重读《鲁迅全集》。”谈及绍兴方言,朱振国打开了话匣子。那时,朱振国也没想到,这源于解惑的朴素举动,竟意外掘开了一座方言宝库,直接促成了一本书的诞生。
重读《鲁迅全集》,朱振国在16卷本中足足梳理出近700个方言词,这一发现令他深受触动。“小学时第一次‘见’到鲁迅,他就‘站’在纪念馆大厅中央,唇上蓬着一把胡子,面如刀削,目光如炬,让我忍不住一直看向他。”朱振国说。作为深植越地土壤的作家,朱振国敬仰鲁迅,那些充满力量与深度的文字,从幼时就在他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因此,他的创作题材也多取于故土、扎根于生活,方言成了他笔下不可或缺的灵魂。《鲁迅全集》带来的触动,更让他决心为方言“立传”。“我很欣赏方言中那些富有表现力、形象性强又富含哲理的语句,它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他说。
有了想法,朱振国很快付诸行动。他首先翻阅了16卷鲁迅著作,搜集方言,又在饭桌、沙发、床头柜等处放上纸笔,将想到的土话、俚语等随时记录,密密麻麻记了四大本;走路时突然来了灵感,也要立刻用手机输入暂存。这些资料,成了《越言文备》坚实的基石。4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他数易其稿,最终有了这本专著。
“将方言变成能读能写的书面文字,传习致用,是保护和利用方言最有意义的工作,对文学创作更意义重大。”朱振国说,而他的手中,正有这样一支合适的笔。这份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笔力,也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学创作的坚守。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