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任职是选调生成长的熔炉与桥梁!它锻造穿村越乡的复合才干,打通协同发展的认知脉络!”在杭州市萧山区首届“驻村思辨 青春担当”辩论赛现场,益农镇选调生铿锵有力的发言,成为该镇创新培养路径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萧山区益农镇立足“打造青年向往之益农”目标,探索出融合区级政策、独具地方特色的选调生成长机制,通过赋身份、赋项目、赋资源的“三重赋能”体系,推动年轻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实现蜕变。
益农镇创新实施“驻村半年考核晋升”机制,选调生驻村服务满半年后,需通过镇村两级综合考核。该考核涵盖民意测评、项目实绩、导师评分等多维度评估,最终选拔优秀人才。目前全镇已有4名选调生通过该机制晋升为村副书记,全面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副书记身份让我从‘旁观者’变成‘主心骨’,服务村民更有底气!”群围村新任副书记说。
在实践淬炼环节,选调生全程领办镇村两级重点项目。在国家级“零碳乡村”标准试点群围村,选调生深度参与总投资3.5亿元的“渔光互补”项目建设,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并网发电。在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三围村,从村史馆焕新升级到芹菜交易市场提升改造,选调生扎根项目一线助力民生与产业同步落地。
“全程参与使我们对基层治理逻辑形成系统性认知。”三围村选调生吴逸潇在项目总结中写道。而在群英村,选调生孔瀚宇积极推动母校中国农业大学与益农镇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创立“大学生思政实践基地”,为三围村“沙地芹菜”、群英村“植物工厂”等重点项目引入农业专家团队。东联村选调生沈青华则运用专业所长,参与镇政务无人机社会治理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河道巡查、违建识别、治安巡逻等工作的智能管控。
选调生通过“围垦夜话”累计走访农户超600户,依托“板凳课堂”等创新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通过领办责任田亲身参与农耕实践,年轻干部在汗水中领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意。据统计,益农镇选调生领办的项目中90%直接惠及民生,引进的农业新技术实现亩均增收超千元。
这些创新实践深植于萧山区选调生培育“十个一”体系。区级层面提供战略视野的“望远镜”,镇街配备解构基层工作的“扫描镜”,村级组织则成为传授实践方法的“显微镜”。“在区镇村三级导师制引领下,选调生从‘潜力股’变身‘实干家’,这正是‘自转+公转’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