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很多人食欲缺乏,胃口变差。这时候,老绍兴的餐桌上必定会有一道由时令鞭笋入菜的家常汤:干菜鞭笋汤、开洋鞭笋汤、鸡蛋番茄鞭笋汤……
鞭笋汤做法简单,汤色清亮,能生津解渴,驱散暑气,不失为夏日一碗能够驱除疲惫和烦躁的“消暑汤”。
A
关于鞭笋的
冷知识
春有春笋,冬有冬笋,夏秋间则有鞭笋。鞭笋,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笋,而是竹鞭前端较嫩的一部分,可以像笋一样当菜肴。竹鞭常年匍匐生长于地下,并不会像竹笋那样破土而出,也不会长成粗壮的竹子。因鞭笋总是在土层里倔强地横向穿行,绍兴人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横鞭笋”;又因鞭笋形状长得像马鞭,人们还叫它为“马鞭笋”。
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向来以竹笋闻名,该村党总支书记徐岳尧介绍说,鞭笋的生长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0月。炎热的夏季,它在地底下十几厘米深浅的土层里蔓延,外壳滋润鲜黄,笋体呈象牙白色,汁液饱满,具有独特的清香和鲜味,最适宜烧菜做汤。到了深秋,纵横交错的竹鞭上长满笋芽,竹鞭才慢慢停止生长,开始把自己的汁液输送给幼小的笋芽,哺育它们成长。直至寒冬,当笋芽在土层下慢慢壮大成冬笋,竹鞭则逐渐萎缩干瘪,前端脱落断裂,甚至成为坚硬的枯藤。要到次年的春天,春笋破土而出,并且到了五六月份,等春笋都长成竹子,竹鞭才会重新在老鞭上长出新鞭,开始新一轮孕育和生长。
B
挖笋是一项技术活
鞭笋好吃,但挖掘绝对是一项技术活。
王赵银对分布在平水镇各山头的竹林情况了如指掌,凭借着30多年老到的挖掘经验,再配上火眼金睛,几锄头下去,刨掉表层泥土,蛇矛状的鞭笋就会尽显眼前。他介绍说,要想挖到鞭笋,首先要挑对地方,要找枝叶茂密、竹竿粗壮、土壤肥沃的竹林。这些竹林里的鞭笋才长得深,挖出来笋壳略带紫色,有时一挖有好几根,称得上是鲜嫩无比。特别是雨后去找鞭笋,成功率非常高,而在干巴巴的地里,好久没下过雨的话,挖出来的鞭笋又干又黄,一般只能吃很短的一截。其次是看地表有无裂纹。这种裂纹是细细的一长条裂缝,顺着裂缝有明显的隆起特征,很多时候底下就有鞭笋。再次是挖掘的技巧。把表层泥土挖掉后,挖到挖不动的地方,就要用锄头的刃口伸入鞭下,轻轻地撬一撬。这个动作很有讲究,一是位置要对,最好在鞭笋刚入土往下钻的拐弯处,这样锄头使的力才可以全部作用到入土的笋处;二是不可使蛮力,用力过猛鞭笋就会折断。但如果找到的鞭笋是已出土,呈拱桥状的话,那就表明已经变老变硬,不可以吃了,再挖只会徒费体力。
有的人会产生疑问,大肆挖鞭笋会不会对来年竹子产生影响?王赵银解释说,其实鞭笋只是竹鞭最顶端的部分,竹鞭有很多条,头上还有不少芽点,挖鞭笋只是把竹鞭最顶端部分切断了,更加有利于竹子的养分形成,促进冬笋和春笋的生长。因此,只要是有保护、有节制地挖掘,一般不会对竹子和来年的产笋量产生影响。
这些天,王赵银还在平水镇后岭村见到有贩销户在收购鞭笋。他们一般驾驶摩托,或停在农户家门口,或在山道半路上,切去鞭笋过老的部分,再过秤,收购价格为八九块一斤,而当运到城镇菜场,价格马上水涨船高,可以卖到15~20元一斤,甚至有“两支鞭笋抵一斤肉”之说。之所以会这样,因为鞭笋在夏季菜场中很是抢手,再加上天气炎热,产量有限,采挖辛苦,不宜贮运,鞭笋只适宜于当日挖掘当日鲜吃,否则鲜味就会大打折扣。
C
夏日里的这一口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酷暑难当的夏日里,如果不用鞭笋炒菜做汤,绍兴人总感觉少了一份仪式感。
鉴别鞭笋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用指甲掐一下基部,鲜嫩多汁的就会留下指甲印。在绍兴,最出名的鞭笋烹调方法是做干菜鞭笋汤,不放一滴油,先把鞭笋焯水煮至半熟,再投入些霉干菜一起烧汤,可以补充身体因出汗多流失的盐分,还是夏日里一道提鲜开胃的“解药”。晚清学者夏曾传甚至在《随园食单补证》中为鞭笋汤打广告:“夏日以丝瓜、鞭笋、带壳虾作汤,色既鲜明,味亦清冽可爱”。
此外,鞭笋毛豆汤、油焖鞭笋、炒三丁等做法,也可以保留鞭笋的清香、爽口、鲜美的味道。甚至还有一部分绍兴人特喜欢吃鞭笋的“老蔀头”,觉得嚼一嚼纤维足,嚼劲大,特别鲜。在农贸市场买鞭笋时,他们会向摊主讨要切下的“老蔀头”,和肉骨头一起烹煮,一餐既毕,捂着咀嚼过度略显酸痛的腮帮子大呼过瘾,餐桌上则留下一小堆酷似甘蔗渣的鞭笋渣。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