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烽火赣南:抗战岁月里的精神灯塔

2025-07-25 10:25

来源: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驻足回望,苍茫晨雾漫过红土地,滔滔赣江见证着抗战烽火的热血长歌。从宣言的呐喊到民族的觉醒,从刀笔的泣诉到国际的驰援,赣南的浴血抗争彰显着中国...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驻足回望,苍茫晨雾漫过红土地,滔滔赣江见证着抗战烽火的热血长歌。

从宣言的呐喊到民族的觉醒,从刀笔的泣诉到国际的驰援,赣南的浴血抗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抗战的铁肩担当,凝聚着构建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智慧,更镌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的历史丰碑。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俗称“赣南”,东接闽西、南连粤北,既是西南大后方的屏障,又是直面东南战场硝烟的重要阵地。当地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钟东林说起赣州在抗战年代发挥的独特作用时,称这里是“中国抗战‘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号角吹响:《对日战争宣言》从瑞金发出

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前,阳光透过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见94年前那振聋发聩的呐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这片红土地上率先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正义之声。1932年1月下旬,瑞金城东的东华山古寺内青灯摇曳,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在这里休养的毛泽东抱病伏案,起草了《对日战争宣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发布《对日战争宣言》,首次正式对日宣战。《对日战争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随后,《对日战争宣言》在《红色中华》刊发。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红军最早提出愿意在三个条件下,联合全国一切武装力量一致抗日的主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态度。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如今,我们在纪念馆看到宣言的复刻件,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磅礴力量。当山河破碎的危机来临,敢于率先发声的勇气,恰似今日我们面对挑战时,那份绝不丢掉的历史担当。

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最早派出由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4年抗战,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刀笔为刃:赣州成为我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

赣州百家岭静立依旧,只是当年逃难人潮已散,岁月冲淡了喧嚣,却凝结成永恒的记忆。1942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带着家人,就挤在这条街上的小学教室里,成为流亡大军的成员。

战时的赣州,是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多艰的缩影。为了糊口,张乐平白天在街头为路人画速写,换取微薄收入。晚上则潜心创作,以画笔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42年10月,他在赣州中山公园举办了“张乐平个人画展”,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控诉侵略、同情国民的主题异常鲜明。其中一幅描绘衣衫褴褛、手抚瘪腹、茫然立于荒凉路上的流浪儿的画作,成为日后苦难“三毛”的雏形。赣州,成了《三毛流浪记》最重要的孕育地。

日寇侵入江西后,由华北、沪杭一带撤至南昌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批共产党员和流亡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纷纷转到赣州,特委团结和组织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

传奇人物曹聚仁、国学大师钱钟书、“‘三毛’之父”张乐平、“画坛鬼才”黄永玉,还有以刀为笔的版画家群(荒烟、徐风、赵延年等)、妇运领袖雷洁琼、东南“工合”路易·艾黎等,都曾活跃在这块土地上。

众多文化精英在短时间内聚集赣州,形成了以抗日救亡宣传为主要内容,各种文化多元共生、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而声震东南的繁荣局面,使得赣州成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赣南抗战文化是本厚重的书,对动员全民族抗战有着特殊的贡献。

跨国盟誓:赣州中转7名美国飞虎队员

赣州南河路的老厂房区,曾是抗战时期赣州简易机场的旧址。1944年9月14日,7名美国飞虎队受伤飞行员从这里中转登机,结束了28天的生死逃亡。

1944年8月17日,美国飞虎队409号轰炸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投弹手泰德·凯文尼带着腿伤跳伞,与其他队员散落在九江庐山山林里。当九江军民冒着炮火展开救援时,一场跨越500公里的生命救援接力悄然启动。星子县县长张国猷的密电越过日军封锁线抵达赣州:“盟军7名受伤飞行员正向赣南转移,沿途需设接应站。”赣州立即动员起来,用最短的时间做好接应准备。

9月初,当护送队伍抬着担架终于进入赣州地界时,接应网早已布好。航空队按时派来飞机,降落在赣州简易机场。9月14日清晨,泰德·凯文尼被抬上飞机时,特意把赣州百姓送来的一双新做的布鞋穿在了脚上。当飞机引擎发动,他从舷窗向外望去,不禁心生感慨:这座城市的中转,不仅救了他们的命,更让他们读懂了“盟友”二字的分量。

为了这场救援,70余名参与护送的中国军民献出了生命。“中国大众是真正的英雄!”获救的泰德·凯文尼说起这段经历时总是充满感激之情,他对中国军民舍命相救的点点滴滴始终难以忘怀。

1990年,泰德·凯文尼第二次来到中国重访战地,提出“一定要去赣州看看,去寻访当年救助我们的恩人。”可惜,因临行前生病,他未能成行,成为其毕生遗憾。2006年,他的孙女来中国追寻祖父二战足迹,曾专程到赣州。赣南大地上的这段烽火往事,见证了中美战时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赣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担当。这份跨越国界的守望相助,如同赣江的流水,滋养着红土地上的文明记忆,代代相传。

项英陈毅率领新四军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仲夏时节,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黄氏祠堂不断迎来造访的游客。1938年,赣粤湘游击队在这里改编,组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1200余名战士怀着“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决心,勇毅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如今,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座祠堂陈列着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史料。

祠堂史料展板介绍,一份《赣粤边共产党游击队联合宣言》揭开了池江改编历史序幕。“反对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凝聚起分散在南方八省的游击力量。1937年秋,随着国共合作达成,赣州境内及周边游击队迎来了历史性转折。1938年1月,项英从延安返回池江,立即召开大会,宣布改编方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7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四连、五连和六连;湘南游击队500余人改编为该团第三营七连、八连。

1937年10月至1938年初,赣粤湘边南方游击队在池江完成集结整训。“这里就是‘池江改编’的指挥中枢。”讲解员刘玥晟正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述着当年的场景:古樟树下,游击队员宣讲抗日形势与群众工作;练兵场上,喊杀声震天,战士们苦练杀敌本领。

大余县委党校副校长朱常介绍,从池江出发,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军,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初上战场便参与韦岗伏击战、夜袭新丰车站等苏南敌后战斗;1939年参与茅山根据地保卫战;1940年部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主力并参与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继续在苏中、苏北等地英勇作战。因作战勇猛,他们被百姓誉为“老虎团”。历经战火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这支有着“老虎团”威名的英雄部队,走出了陈毅元帅,以及张日清、罗斌、康林、曾如清、杨汉林、曾昭墟等六位少将。

“新四军精神已成为我们村发展的根和魂,激发出推动村子发展的强大动力。”兰溪村党支部书记黄难生介绍,近年来,村里重点抓好水稻、脐橙、甘蔗等产业,发展鳄鱼特色养殖,同时推出了融合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4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0%。

以一敌五歼日寇

——追忆赣南籍抗日英雄刘金山

在赣县区田村镇红卫村,说起抗日英雄刘金山,村民们都会自豪地竖起大拇指。这位从红卫村走出的战斗英雄,一直是村民引以为傲的榜样。

刘金山190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时父母双亡,8岁给地主家放牛,21岁那年,刘金山加入赤卫队,次年1月参加红军。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

长征途中,他主动请缨,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成为夺桥勇士之一,被授予“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称号。抗日战争中,刘金山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山西五台山地区,当时刘金山已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某营营长,他率领的营大部分时间担任主攻任务,因为战斗力强而得到上级表扬。

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军分区机关被日军包围,刘金山奉命率领部队拖住日军主力,掩护机关突围。经过一天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刘金山被5个敌人团团围住。面对绝境,他沉着冷静,挥起刺刀就把最前面的敌人消灭了。其中两个敌人见状,吓得当场逃跑,另有两个敌人仍缠着他不放。在拼杀过程中,刘金山的肚皮被敌人的刺刀划破,肠子随着喷涌的鲜血一齐流出。他强忍剧痛,奋力把剩下的两个敌人消灭。稍作包扎,又坚持指挥作战,直到战斗结束。

经救治康复后,他继续到抗日战场最前线,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五一反“扫荡”等战役。

虽然战功赫赫,但刘金山始终保持艰苦朴素、谦虚低调的作风。离休后,刘金山回到赣州市居住过6年,他经常告诫后辈,要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1999年9月,刘金山因病与世长辞。

作者: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