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一场不该被遗忘的完胜。日军从1940年入侵越南,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日军一直没有放弃由越入滇的计划。但...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一场不该被遗忘的完胜。日军从1940年入侵越南,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日军一直没有放弃由越入滇的计划。但是,都遭到了中国军民的有力反击,滇南守军创造了拒敌于国门之外未失寸土的奇迹——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滇南抗战。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位于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接合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国内国际战局的变化,将云南推到了“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位置。不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线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1940年滇南抗战开始,云南从抗日大后方逐步转化为抗日大前方。滇南抗战,拒敌于国门之外;滇西抗战,抗战胜利的先声。云南战场最终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其历史地位不可低估,难以取代。
1940年9月,日寇侵占越南海防、河内,把侵略铁蹄踏到了中越边境,大批日军陈兵边境、张牙舞爪,窥视滇缅,滇西、滇南边境局势迅速紧张起来。
云南军民为巩固大后方安全,拒敌于国门之外,抗击来犯之敌,历时5年的滇南抗战自此拉开大幕。如火如荼的文山抗战,是滇南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鲜为人知的文山抗战
与越南山水相邻的文山,是中国的西南大门。越南落入日寇的魔掌后,文山门户洞开,云南告急,大西南告急。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避难所、大通道”的云南,一夜之间就成为抗日的“最前线”,云南的安危关系整个抗战的局势。
古人云:“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占领越南的日寇气势汹汹地扬言,要从中越边境地区攻克文山、红河,夺取昆明,迫使中国投降。
中国再无后路可退。彼时,国民党军队最高统帅部以滇越铁路东、西两翼,以文山地区和红河地区重镇为中心,沿中越边防前线构筑滇南抗战防区,以第六十军为基础,迅速将滇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任命卢汉为总司令,戍守红河前线;滇越铁路以东,由关麟征率国民党中央军第九集团军从广西进入文山地区前线布防。由此形成了中国军队东、西两翼互为呼应的防御作战态势。
日寇侵占越南后,重兵云集越北,与文山相对峙。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文山军民共赴国难,积极投入滇南抗战的洪流之中。
1940年9月,大批民工配合部队工兵和步兵,先后以爆破、拆卸、焚烧、掘毁、阻绝等手段,破坏所有通往越南的道路、桥梁及能通航的河道,阻止侵越日军的坦克、大炮进入中国境内。随后,文山军民加宽改直了文山至砚山至开远的国防公路,极大地方便了部队兵力和军需物资的运输。
关麟征将军组织文山军民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设置过汛、塘、卡的105个村寨构筑国境守备阵地;在富宁、麻栗坡、马关3个县城和各边境集镇以及战略要地构筑第一线防御阵地;以文山城为防御中心,在西畴和文山的古木构筑二线防御阵地。各部队沿隘路构筑据点工事,组成大纵深防御体系,严防日军入侵。
1941年秋,文山军民对广南机场进行了加工修整后,美国空军“飞虎队”战斗机分队进驻机场来文山助战,扼守住了日军战斗机自中国广西和越南飞往昆明及滇中轰炸的航线。此后,敌机再也不敢在文山城上空横冲直撞、低飞盘旋,侵入文山地区领空的次数也随之减少,加之文山城四周的防空部队都装备了高射炮,避免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
文山各族民众节衣缩食,舍家纾难支援前线,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文山地区有近2万名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从军报国,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历史不会忘记,镇守滇南的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沿中越边境一线严密布防,并发动群众联合沿边的土司武装,将文山和红河东西两线构筑成军民联防的铜墙铁壁,让日军望而却步,扼守住了祖国的西南大门。
当时美、英、苏等国驻华武官分别到文山、红河两防线视察,对“防御之严密,士气之高昂,手段之高超”的防御体系钦佩不已。英国驻华武官感慨地说:“我若是日军司令官,天皇下令要我由滇南进攻昆明,我只有自杀!”
日军发现从滇南进犯无门,只好从缅甸入侵云南,异常惨烈的滇缅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
英勇善战的文山军民
当时,戍守文山前线的第九集团军和镇守红河前线的第一集团军,在抗日战场上都是威震敌胆的部队。日寇被这两支部队的威名所震慑,使日军驻越北第三十八军团8万多精锐日寇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1940年冬,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从广西边境开赴文山前线。1942年初,国民党又从贵州调来陆军第八军归入第九集团军。第九集团军沿富宁、麻栗坡、马关以及河口桥头的中越边境一线布防,同第一集团军一起担负起滇南的防御作战任务,戍边卫国,关麟征自此成为文山镇边大将。
当时,关麟征以文山城为中心,精研“三合”战法,构筑坚固工事,加强部队训练,使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成为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部队,与进犯越南的日军相对峙,时刻准备着痛击来犯之敌,形成了文山前线防御战完整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态势。
1940年冬,国民党军委会电令龙云组织游击队进入越南境内破坏交通、骚扰日军。龙云委任武凤翔为第三游击支队司令员,宋伯郊为第四游击支队司令员,两个支队都归第九集团军指挥。关麟征把第三游击支队配置于文山城区周边,第四游击支队配置于董干、田蓬一带。武凤翔、宋伯郊不负众望,率领两支游击队活跃在中越边境地区,或深入越南境内收集情报,或跨境作战袭扰敌军,令日寇闻风丧胆。
为策应滇缅和广西战场,关麟征指挥第九集团军所属部队向越南境内的日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1945年6月17日,第五十二军在麻栗坡方向对驻守越南马龙寨的日军据点发动重点进攻。同时,第九集团军主动向越南同文、普棒、江利、老寨、箐门、卡房、曼美、岩风洞等地的日军据点发动全线出击,击毙、击伤一批日军和越南仆从军,缴获一大批武器。1945年6月17日至8月12日,第五十二军出境作战大小战斗21次。
文山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把边境地区构筑成铜墙铁壁,日寇虽虎视眈眈,但始终未敢越雷池一步。整个文山防区获得安宁,并为其后的滇西大会战提供了后方保障。
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高度评价关麟征:“关将军是一位真正的军人,他很会打仗。有他镇守滇越边境,我断定日军是不敢来犯的。”他还说,将来举兵反攻河内、海防时,关麟征将军是很理想的指挥官人选。
迎来胜利赴越接受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向世界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一时间,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军民奔走相告,顷刻鞭炮齐鸣,边城文山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
地处中越边防前线的文山地区各族百姓,抗战中虽未遭受家园沦陷、流离失所之灾,但也受够了日机频繁空袭以及战乱生活的苦难,终于盼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又得知镇守文山的第五十二军即将出征越南接受日寇投降的消息,男女老幼无不奔走相告,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1945年秋,曾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战果辉煌、军中享有“百战百胜虎威将军赵子龙再世”之美名的赵公武军长,奉命率第五十二军从文山出境,经越南的清水、河阳、太原抵达河内、海防等地,接受日军在越北的投降。第五十二军以国旗为前导,军乐队高奏凯歌,部队军威雄壮、步伐整齐地行走在海防市区主要街道,吸引无数越南民众和中国侨胞驻足观看,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可谓“扬军威于异国,振大汉之天声”。
如今,在云南,对滇军第六十军血战台儿庄、滇西抗战等历史,都有较多的研究和宣传报道,而对滇南抗战的历史却鲜为人知,人们需要重新认识这段异常艰苦的战史。作为中国正面抗日战场上的一个奇迹,滇南抗战这一“被遗忘的胜利”,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军史界的热门课题,正引起众多军史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