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AR眼镜,中国丝绸博物馆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光影流转间,古老的织机轻轻转动,江南匠人的双手灵巧翻飞,柔美的苏绣、绚丽的云锦,仿佛每一根丝线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蚕桑馆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引人驻足。庄重的先蚕祭礼场景、对蚕神嫘祖虔诚的祭拜,还有轧蚕花庙会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都生动展现着人们对蚕桑的深厚情感与期盼。织造馆陈列着智慧的结晶。摇纬车安静地立在角落,曾用于整理丝线;结构精巧的勾综提花机,能织出复杂多变的花纹;那台复原的汉代五星锦织机格外引人注意,它曾织出象征祥瑞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让人感受到华夏民族技艺的精湛。
“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特展带我们走进了一段重要的历史。志愿者姐姐的讲解清晰生动:辽阔的蒙古草原,曾是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朝,通过独特的南北面官制,将游牧的活力与农耕的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展柜里的文物是这段交融的见证:红山文化的黄玉蚕造型古朴,表明北疆很早就对蚕桑有所了解;辽代舍利塔庄严精美,塔上镶嵌的宝石折射着信仰的光泽;陈国公主佩戴的琥珀璎珞温润透亮,每一颗都体现了游牧民族出色的工艺和对美的追求。草原丝路不仅运送货物,更促进了辽文化与江南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图景。
路过修复馆时,荧幕上《长安的荔枝》的光影与馆中静置的唐代霓裳形成有趣的呼应。
走出博物馆,我心中充满感慨。丝绸——这项源自中国的伟大创造,从江南水乡的织布声,到草原上悠扬的驼铃声,铺就了一条连接东西的绚丽纽带。它不仅是东方的精美礼物,更是中华民族用智慧与包容编织的文明象征。这条纽带,从古老的桑林和虔诚的仪式中延伸出来,穿越漫长的岁月,连接着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它的故事,闪烁着恒久的光芒。
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
六(8)班周芯妤
指导老师:董一飞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衎男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