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古城申遗 注重特色塑造优势

2025-07-25 09:53

来源:

7月15日是第七个绍兴古城保护日,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结合绍兴申遗目标,围绕“如何立足文化遗产资源 深挖古城文化价值 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共同出谋划策。

近年来,绍兴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开展古城保护,在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路径。


古城申遗需有一个独特视角

绍兴自2023年推动古城申遗以来,以申遗为牵引,推动“一城三故里八大街区”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全力打造古城保护传承示范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表示,绍兴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也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水乡、桥乡、酒乡、纺织之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诸多美誉。绍兴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表达绍兴,成为一个难题。需有一个人无我有、无法复制的切入点,来放大自身的独特优势。

吴越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性,绍兴作为越文化的核心区域,应当深挖越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无法取代的文化内涵。朱光亚认为,绍兴的胆剑精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这些精神遗产值得挖掘和提炼。绍兴申遗应突出越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要保护古城和历史街区,也应涉及乡村遗产保护,因为越文化至今都具备生命力。

“山水城一体的城市特色,也是一个申遗切入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院院长鞠德东认为,绍兴的名人文化、水城格局,都是申遗突破口,尤其是绍兴古城充满烟火气,这是绍兴古城文化中突出的亮点,关键是如何提炼。

稽山鉴水,是绍兴山水人文的标志,也是这座城市一代又一代文化积淀的源头。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分院副院长朱振通提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道作为目前鉴湖游览主干道,其水道与陆道并行的地理特征,使得稽山鉴水相映生辉,绍兴要加强山阴道文化景观研究,这不仅有助提升文化景观的价值,还可以为申报文化景观遗产提供重要资源。他建议通过研究山阴道,串联沿线乡村和旅游景点,推动绍兴整体旅游发展。

申遗的方式方向有多种多样,绍兴需要一个非常清晰而独特的定位。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认为,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水域文化是绍兴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绍兴拥有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浙东运河、大禹治水传说等。他建议绍兴深度打造“水文化”,提升绍兴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发起国际水城联盟,联合威尼斯等世界著名水城,共同探索水城保护与发展;通过举办国际水城联盟论坛、发布联盟宣言等方式,推动绍兴水文化的国际化;结合绍兴黄酒等与水相关的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绍兴在全球水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助理刘骋则从考古的角度,强调绍兴古城在越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她特别指出,绍兴是东亚文化之都,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瓷器,主要来自绍兴的越窑,绍兴在当时不仅是一个手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文明的枢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可以了解绍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性,这也是绍兴丰厚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点。

古城建设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漫步绍兴古城街头,粉墙黛瓦、曲水深巷,既能看到“三山”(府山、塔山、蕺山)鼎峙,园林台门和名人故居林立,老街小巷幽深静谧,也能看到时尚潮流的业态,新旧交融,相得益彰。

“绍兴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中有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如黄酒酿造的工艺不断更新、水乡风俗传承千年不断等。在申遗过程中,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考虑。”中国

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表示,以大运河保护为例,这是绍兴古城保护和申遗的重点和亮点。大运河的保护要突出“活”字,确保水质、船流和人流的活跃性,避免僵化的博物馆式保护。下一步要注重大运河本体的保护与业态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大运河的活态保护,使其成为真正的活态遗产。

在活态保护中,仓桥直街的成功“出圈”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成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样板。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凤娟提出,历史街区的建设和运营要同步推进,在项目建设的谋划阶段,就要引进运行团队或主体。她认为,目前整个古城保护和利用还处于碎片化状态,在活态保护中还要进行扩容,将这些地区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绍兴古城风貌。

“活态传承与沉浸式体验,是绍兴古城保护中的最大特色之一。”华汇集团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陈扬建议,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立更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坊,打造更多沉浸式旅游路线。在优化空间的创新利用中,可以利用一些旧工厂等打造更多文化展馆、特色书店、艺术空间、文创孵化企业、精品民宿等。这些工作绍兴一直在做,但在文商旅深度融合方面,还可以继续深化。城市是发展的载体,人民是城市的核心,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好城市烟火气。

对于古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表示,文旅融合要兼顾居民生活与旅游需求,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同时,不断带动旅游业发展,在保护传统风貌完整性方面,以微更新的方式来进行。在业态引入方面,要考虑吸引年轻人,引入潮流元素。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中,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透过“他山之石”看见绍兴潜能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泉州古城、苏州古城等,这些为数不多申遗成功的城市,都系统地梳理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强化立体空间、整体风貌、文脉延续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文脉基因,有不少做法值得绍兴借鉴学习。

“从城市特色来说,绍兴可以对标泉州,两座城市都拥有各个时期层叠的印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历史所研究员张书恒介绍,泉州古城申遗经历了很多年,最终以宋元海上贸易中心为切入点获得成功。以城市的名义申遗不容易,绍兴古城申遗还需要扩大保护面积,并深入挖掘尚未被发现的遗产资源。古城风貌在申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和平遥。

苏州以人文经济双面绣“出圈”,走在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评弹声声婉转雅致,苏绣、宋锦、缂丝等非遗匠心独具,游客在此沉浸式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在泉州古城,提线木偶是一张有辨识度的城市名片,一张小小木偶剧戏票直接带动了当地的文旅市场。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成趋势,而挖掘好地域文化是关键所在。有专家认为,以杭州为例,山水城一体的西湖文化景观,是其突出的一个城市品牌。苏州平江的江南水乡风貌,也是其城市印记。绍兴需要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找到自己的亮点作为标签。

“绍兴还有不少没有被挖掘的资源,如民俗文化、古桥文化等等。”绍兴市政府古城保护利用咨询专家董建成认为,这些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传承利用。

绍兴古城申遗,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绍兴市志》总纂、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任桂全认为,古城申遗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绍兴的文化知名度,更在于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深化古城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