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树兰建书楼

2025-07-25 09:34

来源:

古越藏书楼是清代乡绅徐树兰创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创新。灰白的门楼,白墙青苔,黑木幽深,庄重自持,不失为一方净土。

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生于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阴栖凫人。

鸦片战争之后,一大批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主张要求改革现行体制,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改革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为母亲病重,赋闲的兵部郎中徐树兰已经回到绍兴,但他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对民族的希望。他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并且较早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主张,希望改革教育,务农富国。

一日,他受到蔡元培创设养新书藏的启发,心里有了更为宏大的设想,决心创设一个更大的图书馆来实现他的抱负。

他在绍兴府城古贡院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两千九百六十两,建造古越藏书楼。同时,还给朝廷写了篇“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讲述了藏书楼,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图书馆对于文明开放的重要性。“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又必建楼藏书,恣人观览。英、法、俄、德诸国收藏书籍之馆,均不下百数处。伦敦博物院之书楼,藏书之富,甲于环球。一切有用之图画报章,亦均分门藏弆。阅书者通年至十余万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以旧幕府之红叶山文库、昌平学文库初移为浅草文库,后集诸藩学校书,网罗内外物品,皆移之上野公园,称图书馆,听任众庶观览。其余官私书籍馆亦数十处,藏书皆数十万卷。一时文学蒸蒸日上,国势日强,良有以也。”

那个时代,官府藏书深扃,私人藏书秘而不宣,即使是维新派办的藏书楼,也只是对学会会员或部分与学会有关系的人士开放。但古越藏书楼开创了与之不同的道路,一曰存古,一曰开新。

徐树兰寄厚望于“学以经世,读书报国”,认为“不谈古籍,无从考政治学术之沿革;不得今籍,无以启借鉴变通之途径”。既反对以往士大夫“详古略今”,也批判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士林中存在的“尚今蔑古”的倾向,在当时独具一格。

遗憾的是,徐树兰最终并没有亲眼见到藏书楼的落成开放,就因病去世。他在鞠躬尽瘁这条路上走了太远,辛劳过度让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来。但即便是这样,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古越藏书楼的建造,嘱托孩子一定要建好古越藏书楼。于是,长子徐元钊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建成藏书楼。

变一家之书为万众之书,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闾,是古越藏书楼豁豁大度的君子风范,如此,古越藏书楼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煊煌于后世。

古越藏书楼建成了,徐树兰却永远不在了。但这座楼的背后是徐树兰悠长的目光。他仿佛就坐在楼前,左手握书,右手搁膝,神态安详,目光如炬,透过沧桑望穿千秋,遥想他从酝酿藏书楼的那天起,就一直在眺望的中国的未来。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