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探寻黄酒千年韵,传承文化岁月香

2025-07-24 11:45

来源:

当第一缕米香遇见千年时光,便有了流淌在岁月里的黄酒故事。烈日炎炎,绍兴黄酒博物馆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儿—鲁迅小学文源校区三年级五班“六小灵童队”的同学们在此开展“探寻黄酒千年韵,传承文化岁月香”研学之旅。

进入博物馆,仿佛踏入了黄酒的历史长河。首先来到酒史厅,同学们知道了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盉,证明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就已掌握谷物发酵的技术;到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投醪劳师的典故,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直至明清时期绍兴黄酒酿造到达顶峰,远销海外,呈现“越酒行天下”的繁荣景象。每一段历史都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件件古老的文物沉默的立在灯光下,却在无声的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

在酒俗厅,同学们感受到绍兴黄酒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从孩子满月时的“满月酒”到结婚时的“女儿红”“状元红”,再到老人祝寿时的“寿酒”等,黄酒贯穿了人生每个重要的时刻,成为人们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饮屠苏酒,端午喝雄黄酒,重阳喝菊花酒的习俗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祈愿。文人墨客与黄酒的故事更令人神往。王羲之醉写《兰亭集序》再现了“曲水流觞”的雅集盛况,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妄,陆游“红酥手,黄藤酒”的帐惘,杜甫“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乡愁……文人墨客以酒寄情,让黄酒成为情感的载体、灵感的源泉。这些文化记忆如黄酒般历久弥香,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

黄酒的酿造工艺,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文化传承。在非遗工坊,老师傅正演示浸米、蒸饭、落缸、开耙等工序,特别是开耙环节,只见师傅将手臂深入发酵缸,用粗糙的手掌翻动米粒,不时地撒入酒曲,指尖翻飞间,酒曲与米粒相拥。将拌好的饭料压实,中间挖个酒井,再用棉布盖好,等过些日子,这“井”里就会渗出甜甜的酒液,那是米和曲在说悄悄话呢。同学们的眼里满是好奇和惊叹。原来一杯黄酒的诞生要经过水与米的相遇、曲与火的淬炼,还要等时光慢慢发酵,才能酿出岁月的醇厚。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对绍兴黄酒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更让他们懂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一堂行走的“文化必修课”。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共鸣,终将化作青春里的文化底气—未来,我们既是黄酒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接力人。让千年酒韵,继续滋养民族自信的根系,在新时代开出更盛的文化之花。

鲁迅小学文源校区三五班六小灵童队

指导老师高明阳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黄晨珂 编辑:张艺涵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