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五(4)班华一辰
指导老师:周子健
在绍兴这座飘着墨香的古城里,我们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五(4)班的“越乡娃”们,开启了一场以“探寻文学启蒙,解码鲁迅文心”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活动。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让课本里的鲁迅变得鲜活可触,也让我们在知行合一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的分量。
活动伊始,我们分组钻进鲁迅的文字世界。查阅他的生平、绍兴近代史和五四运动背景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黄蜂伏在菜花上”的描写,竟和我家楼下菜园的景象一模一样。这种“书中景即眼前景”的发现,让鲁迅从课本上的黑白照片,变成了与故乡血脉相连的前辈。我们认真填写《研学准备单》,那些“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他的作品里藏着怎样的绍兴”的问题,像一颗颗种子,在心里悄悄发了芽。
课堂上,五个研究小组的讨论像一场思想的接力赛。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绍兴近代史”时,我们发现《阿Q正传》里的“未庄革命”竟对应着绍兴光复的史实,《孔乙己》中“茴字的四种写法”藏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老师说:“鲁迅的笔是手术刀,剖开社会的病灶;更是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正是我们要传承的。”这句话像警钟,在我们心里敲出重重的回响。
踩着鲁迅故里的青石板路,我们的脚步与百年前的时光重叠。在百草园,我们蹲在地上找“光滑的石井栏”,抬头望“高大的皂荚树”,看蚂蚁搬家、蟋蟀跳跃,书本里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走进三味书屋,指尖轻触刻着“早”字的课桌,仿佛摸到了少年鲁迅的自律与坚韧。跟着“先生”诵读《三字经》时,我忽然懂了:正是这里的启蒙,让他后来写下“救救孩子”的呐喊。
鲁迅纪念馆里,泛黄的文稿和老照片诉说着他的成长:从百草园的顽童到南京求学的少年,从仙台学医到东京从文,每一步都藏着“为中华之崛起”的决心。我们当起“小讲解员”,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从倾听者变成传承者的瞬间,心里涌起满满的自豪。
在“鲁迅笔下风情园”,水台边的社戏咿呀开唱,戏服的色彩映在水里,像极了《社戏》里的描写。咸亨酒店里,我们穿长衫、写“茴”字,看着“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突然读懂了鲁迅对旧时代的批判——原来文字里藏着这么深的思考。
活动最后,我们用PPT展示研究成果,“鲁迅作品与绍兴历史关联图”理清了百年脉络,采访游客的视频里藏着不同的见解。在队旗下,我们把感悟写进宣言卡:“以鲁迅为灯,做有理想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黄晨珂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