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越新图,古今辉映

2025-07-23 17:27

来源:

倘无《清明上河图》,难以直观感受北宋汴京之繁华;若非《越王宫殿图》,何以重现南宋绍兴城之盛况。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历史上的绍兴,是怎样一幅图景,又有哪些故事呢?留存至今的《越王宫殿图》让我们看到了南宋时期真实的绍兴城风貌。

对于绍兴人而言,《越王宫殿图》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幅画里包含了许多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耳熟能详的地名,将绍兴古城现今的城址、格局与之比对,相同相似之处众多。因此,它维系着绍兴人几百年来的乡愁眷恋。如何让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旧貌如新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古城保护工作是“秘方”。

今年7月15日是第七个绍兴古城保护日。在以“聚力保护传承 焕发古城新韵”为主题的绍兴古城保护日活动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越王宫殿图》的高清仿制图和由一众青年画家创作的《古越新图》双双亮相会场,以览古今之胜概,励来者之弘志。7月18日,两图移师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由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和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绍兴美术馆《古越新图》美术创作展览启幕,20多幅描绘绍兴古城的山水画一同展出。

●记者 童 波

古城古韵古画卷

《越王宫殿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呢?

它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长608厘米,高50厘米。画心绢本设色,以界画图式重点描绘南宋时期绍兴郡城卧龙山(府山)一带之景观,兼及郡城外部分郊景。拖尾部分为600余字的文徵明长跋;画心前隔水上端,钤盖“乾隆御览之宝”玺印(朱文方),经查证比对,为“石渠宝笈”专用玺印。

绍兴文史研究者方俞明经过研究认为,考《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张廷彦《仿宋人越王宫殿图》一卷”。张廷彦(1735—1794),江苏扬州人,清乾隆时供奉内廷,其父张为邦亦为宫廷画师,父子二人皆师事郎世宁。廷彦精绘事,工画人物、楼观,尤擅界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手卷《越王宫殿图》,即为张廷彦《仿宋人越王宫殿图》。由此可想见,张廷彦临仿之宋画底本——“宋人越王宫殿图”真迹,其时尚珍藏于乾隆朝内府。

方俞明经反复斟酌文徵明题跋文意,来回品读画面细节,试为此卷之画面场景作简要解读。方俞明介绍,手卷画心起首,以绍兴郡城东北之郊景开篇,此段有泥金细书:东去衢路曰“山通嵊县”,三层高阁曰“大观阁”,七级浮屠曰“太华塔”,北向小山曰“稷山”。而画中未见曹娥江景,则开篇场景似会稽东郊东关、陶堰一带;此段对应北面远景,尚有泥金细书“偁山”“外山”“海峰”“翠微山”等,而翠微山之外已与大海相接,显然远景在道墟、肖金、后海一线。

手卷画心展开向西,过旷野,已为城中之景,此段有泥金细书:有山曰“戒珠山”,有寺曰“戒珠寺 王右军宅”,画中寺前有方形左右两池,即右军墨池、鹅池,此为郡城蕺山及其周边之景,蕺山东北麓即郡城北门,北门外近景曰“朱尉村”,古老村名至今尚存,村中建白庙,祀汉会稽太守朱买臣,朱太守治会稽有功,后官至主爵都尉,后世以“朱尉”名村纪念。此段对应北向远景,泥金细书有:“海”“海通澉浦”“澉浦山”“青山”“卫门诸山”等,澉浦山在浙江海盐县,则远景已在钱塘江对岸。

画心再向西,有泥金细书:“通浙河”“谢公桥”“鲤鱼桥”“锦鳞桥”“贡院”,通浙河即今西小河,时为渠漕,南宋初年曾北以通浙,南连州宅宋高宗行在所,后世皆为郡城水路要道,谢公、鲤鱼两桥跨架其上,北端桥名曰“锦鳞桥”。南宋绍兴“贡院”,即今大通学堂所在附近位置。此段对应北向远景,泥金细书有“三江寨”“三江海口”“玉山”“三江斗门”“石穴”“马鞍山”“高亭山”“钱塘江”“十里长山”等,更有泥金细书详标交通路径者,曰“江北山通湘湖渡南岸近埭路 小江斗门通北港入府城”“莱山峰通柘林浦过朱池可至钱清浮桥”,大致可理解为绍兴北境濒海区域沿塘路由北入南、由东向西之衢路指引。

画心续向西,便进入画卷以界画图式描绘场景的重心部分——绍兴郡城卧龙山一带之景观,此段画面以绍兴府署门楼“镇东阁”为入胜之景。南宋初年,绍兴府署(时为越州州治)曾为宋高宗短暂行在,故地位特殊,镇东阁近卧龙之龙首,由此起始入画,渐展开整个府署之建筑画面导览:中为“镇越堂”,嘉定十五年(1222)绍兴知府汪纲所建,后为“蓬莱阁”,前为“镇山楼”,三进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渐次提升。最前又有二亭,左曰“手诏亭”,右曰“颁春亭”,府署东门曰“龙口”。府署之东有“蓬莱馆”,为府东亭旧址,宋高宗巡幸州宅,尝泊御舟于此。府署北上山腰有“越王台”立石,并覆以亭,此亦嘉定十五年汪纲于旧近民亭遗址所创造,而移越王台之名于此。

府署向西,画面更入佳境:重楼高阁,堂馆廊亭;绮窗绣帘,玉轴牙籖;假山池鱼,津梁舟楫;乔松垂柳,奇花异卉。一座以鹅黄色围墙为四周边界的豪华官邸渐次展开,细书标注各建筑景观分别有:“懋德大勋之阁”“仁寿羽院”“唐人石像”“流杯亭”“酒库”“重奎阁”“柏亭”“乌龙井”“乌龙池”“小蓬莱”“琼花书院”“题壁石”“安乐所”“雪堂”“节堂”等,笔下廊架叠磴,幽渺逶迤,极尽营造之巧。展卷如闻花香,如见鱼游,尽显园林之胜。画面展示之豪华官邸,即南宋权臣贾似道建于山阴之里第。画中贾似道官邸东南角接“卧龙坊”木质坊门,桥南隐约有民居数楹;西北角远景,见鹅黄色围墙建于山体,墙外苍松翠竹下有“越王井”一口;西南近邻建筑,有“稽山书院”“山后厅”等。

手卷画心末段,描绘卧龙山西麓之西园全景及常喜门外郡城西南角局部郊景,西园为吴越国东府王族园林。此段泥金细书有:园林池沼曰“王公池”,池南之楼曰“节堂”,堂外之城门曰“常喜”,门外即郊野,沿路跨湖过桥,抵郊外小山“何山”,何山往西南行即通兰亭、诸暨。

高级规划师、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周筱芳和东南大学副教授徐瑾也对《越王宫殿图》进行了研究。她们选取其中以常禧(喜)门为中心的部分进行解读与实证。读图发现有如下信息:一是山水地形,从右至左有卧龙山西南脚及山道、王公池和西南两座土山、城外水体、城外两个山体,最西北的山体边上已标注为何山;二是临近王公池的一组园林景观;三是城墙、一组城门(3个)以及城墙上的一楼一亭;四是城墙外的2组乡村聚落;五是一座跨河中岛的桥梁。初步判断这是反映绍兴古代城市局部布局的画作,也是至今她们看到过的基本以写实手法所作的反映常禧门区

域的最早画作。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南宋时期,常禧门区域城市格局不同于明清时期。

方俞明认为,纵观画心全景,楼阁之繁复,园林之幽深,树石之精美,山水之灵动,堪称妙品。画卷兼具界画与舆图功能,造景取象,多遵历史地理。楼阁亭台,歇山重檐,坊门形制,独存图景,俱为宋代营造法式。画面定格南宋绍兴郡城卧龙山一带场景及部分城外郊景,史料珍贵,文献价值极高,对研究绍兴宋代城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新图新景新气象

《古越新图》,绢本设色,与《越王宫殿图》之长短、质料、笔法皆相契。绘今日越中风貌,构图一主多辅,以府山为中枢。画卷自南而北绘越城胜景,会稽山、香炉峰、徐渭故宅、宝珠桥、仓桥直街、越王台、清白泉、越王殿、大善塔、西小路、浙东运河、镜湖新城、镜湖湿地公园等十余处皆列其中,承千年之文脉,现盛世之繁华。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杨水土表示,画之于文籍,更直观形象,更便于让妇孺辨认;画之于影像,更取舍传情,更易于熔万千于一炉。对景写生,记录历史,泽被后世,功莫大焉。千年以后,后世诸生重览《古越新图》,宛如今人审视《越王宫殿图》。画工姓名、技之优劣均可忽略。而当时山川之面目、城市之形制、建筑之概貌、生活之形态皆可成考证之实据、怀古之幽思。

据绍兴美术馆展览部工作人员张勇介绍,《古越新图》创作由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进行学术指导。在研究会会长林海钟教授、副会长陈磊教授的指导下,数名来自中国美院和绍兴的青年画家组成创作小组,前往越王台、府山飞翼楼等多地进行采风并多次进行创作讨论,数易其稿,绘龙山为主景,增新标以辅助,历时两年,终成《古越新图》。

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发展如何实现有机结合?面对这个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绍兴这座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用自己的智慧给出解决方案。

除了虚心吸纳专家意见,绍兴人还立足过去数十年古城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更加深刻地去思考和把握古城保护的重要意义,更加深入地去保护、传承和发扬古城的深厚底蕴,最终为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量身定制了最优保护方案。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历来为社会各方所关心。特别是这些年来,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绍兴市第九次党代会与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了古城申遗的战略决策。2024年12月28日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又作出了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的重大部署。

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城墙街巷皆有故事。如今的绍兴,古城有古韵,新区有新景。秉持科学的古城保护理念,绍兴奋力开创古城保护新局面,使城市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百姓家园可商可居。

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满足城内人的生活需求,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绍兴保持对古城的珍爱之心、尊崇之心,阔步再出发,以更广视角、更大力量推动古城保护。在这段新征程上,现代化是“关键词”,未来的古城,一定是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古城。

绍兴正通过一系列古城保护的创新实践,展现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多样探索,感受赓续的文脉在新时代的多彩魅力。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活力,把古城风貌、文化文物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古城保护与现代旅游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古城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文明接力。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遗产,以创新之志激活文化基因,绍兴古城必将超越时空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上,我们不仅是在修复砖石城墙,更是在重建文化自信;不仅是在规划空间布局,更是在重塑城市灵魂,在“守”与“变”中擦亮这颗长江经济带上的文化明珠,书写古城保护的绍兴方案。

延续历史与奔向现代的两个车轮滚滚向前,推动这座古城朝着未来不断前进。将历史与现代对接,打造不仅有百姓烟火气,也有人文书卷气的文旅项目,始终是古城前行的方向。

而这幅《古越新图》,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从厚重历史中走出的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古城,感受着热闹喧嚣的烟火气,聆听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而这座古城一直散发着古今辉映的光彩。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童 波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