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匠心精神,在三口大缸中流淌传承——浓厚的酱缸、芬芳的酒缸和绚丽的染缸,共同构筑了这座古城独特的手工艺灵魂。7月12日,绍兴市长城中学八(8)班的学生来到了松盛园,在传统的酿造中去触摸劳动的温度。
清晨八点半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松盛园中。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那些看似普通且平常的酿造工序,会让孩子们对劳动、对传统、对匠心产生深刻的体悟。
首先,孩子们来到了实验室中。指导老师告诉孩子们,酱油的酿造始于这些微小的米曲霉菌,它们如同无形的工匠,在未来的日子里将默默转化大豆与小麦。这让我想起古籍中“曲蘖必时”的记载,古人虽无显微镜,却以经验智慧驯服了这些微生物。九点十分的投壶游戏,精心是关键,正如酿造酱油时,需要等待180天以上,才能酿造一坛好酱油。
其次,我们来到了甜酒酿的制作和捣缸环节。我们小心地将蒸熟的糯米与酒曲混合,手指触摸到温热的米粒时,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九点五十分的捣缸体验更让我印象深刻。木杵撞击缸中豆料的闷响回荡在耳畔,汗水很快浸湿了后背。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匠”字下面的那个“匚”——是容器,是框架,更是无数重复动作的累积。那些传承百年的酱缸,盛放的不只是发酵中的原料,更是一代代匠人倾注的心血与时光。
随着课程的跟进,我们最后走进了酿造博物馆。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那些斑驳的陶缸、磨损的木器静静诉说着酿造文明的历史。在一幅古人制酱的壁画前,我驻足良久。画中人物专注的神情与现代匠人如出一辙,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令人动容。博物馆出口处的标语“匠人之心,古今一同”道出了真谛——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对手工劳动的敬畏、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永远不会过时。
走出博物馆,意味着结束。虽然活动结束了,但心灵的震撼久久不散,对非遗文明的探索也不会通知。这一天让我触摸到了劳动最本真的温度。醇厚的酱缸里不仅孕育着风味,更培育着一颗专注的匠心。这份劳动的价值,在未来慢慢长路中终会显现。
小记者:邹王涵
指导老师:邵佳娜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胡鑫凯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