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驮着千年墨香,跌进了层层叠翠的浓荫里”,7月19日,在热浪滚滚中,高一(9)班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聚集在会稽兰亭,将千年的风雅刻进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千年墨迹的青春解码
兰亭的宁静被鹅声声打破。鹅池畔,学生们凝视着悠然划水的白鹅,体悟着传说中王羲之从鹅颈曲度中悟出‘之’字笔法,想着“从前只知练字需勤奋,今日方懂师法自然的真谛”。
移步兰亭碑亭,康熙御笔“兰亭”巨碑巍然矗立。当听闻此碑曾因战乱断裂又修复,同学们轻抚碑身裂痕低声感慨:“帝王的加持让书法超越艺术,成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图腾”。
右军祠内,墨池倒映着飞檐。历代《兰亭序》摹本在廊壁排开,褚遂良的端丽与赵孟頫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真迹失传后,摹本成了文化基因的接力者。
历史遗址的当代回响
御碑亭下,6.8米巨碑承载着康乾二帝的笔墨。碑阴乾隆诗作中“觞咏于今纪胜名”句,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帝王题诗是为彰显统治合法性,但客观上推动了书法普及”——权力与艺术的共生关系让同学们思绪万千。天章寺遗址的曲水流觞区,同学们自然地沿曲水列坐。羽觞停驻处,不仅即兴赋诗者赢得满堂喝彩,古今雅集亦在此刻重叠,更让同学们深刻体悟到“永和九年那场醉,其本质是乱世文人在山水中构筑的精神乌托邦”。
科技唤醒的魏晋风骨
书法博物馆,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旁,VR设备让学生“执”虚拟毛笔挥毫。当指尖划过空气生成行云流水的“之”字,有学生感慨:“科技让千年墨迹触手可及,但真迹的敬畏感仍需亲临现场才能体会”。拓碑体验区,墨香弥漫。同学们将宣纸覆于碑刻,蘸墨扑打间,“兰亭”“惠风和畅”等字迹或图案渐渐显现,碑文是“正空间”,拓片是“负空间”——触摸历史需要亲手填补那些空白。
青春与文脉的双向奔赴
今日之兰亭已不仅仅是一处秀丽的风景点,在这里,所有的历史都是活的,它已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精彩课堂。人们唯有亲临这片山水,才能懂得清流激湍如何孕育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意。这盛夏浓烈的光与绿啊,使同学们的青春里自此有了一抹魏晋的风骨。墨池水影摇曳,倒映着少年们远去的身影——这既是永和九年的微醺酒意,亦是Z世代对文化命脉的炽热接续。
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一(9)班
指导老师:黎小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沈泽敏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