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国公杨素修城记

2025-07-22 09:50

来源:

绍兴府城衢路图局部。

  7月15日是绍兴古城保护日,今年又恰逢绍兴建城2515周年。在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不应该忘记对绍兴古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说起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主持修建越国都城,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提及隋朝越国公杨素修筑越州城垣则知者不多。因此,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绍兴城建史,我们有必要对“杨素修城”作一次详细介绍。

  杨素(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重臣、军事家、诗人。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杨素被加封为上柱国、越国公。杨素修筑越州州城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开皇十年(590年)江南豪族纷纷起兵反隋,杨坚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众讨伐平叛。杨素镇守越州后,为防止地方豪族再次起事,征集大量民工,着手加固城池。另一方面,越地经过秦汉至西晋的开发与建设,取得极大发展,至东晋时期已成为东南沿海一大都会。隋统一南北朝以后,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至绍兴一带,城市人口数量激增。然而,越州城池因长期缺乏修缮,导致设施老旧,功能退化,亟待加固维修。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种山……越大夫种所葬之处,隋开皇十一年,越国公杨素筑为州城。”杨素根据战时需要与州城发展特点,便采取羊山石及东湖石对州城进行整修。乾隆《绍兴府志》引《旧经》与《图经》云:“隋时,杨素筑子城,又筑罗城……盖子城即小城而广之,罗城即越大城之西北而敛之,子城、罗城相衔。”杨素首先对位于卧龙山东南麓的勾践小城进行重新修缮,将小城往西、北两个方向拓展,向西扩建到卧龙山西麓,向北扩建到今西郭门一带。

  杨素在子城之外又围绕原范蠡修筑的山阴大城扩建了罗城。据《嘉泰会稽志》载:“罗城周围二十四里二百五十步。熙宁中,郡守沈立为《会稽图》。”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沈立作《越州图序》,文中提到罗城“今实计二十四里二百五十步,城门九”。可知,扩建后的大城由原周长二十里七十二步增修至二十四里二百五十步。

  吴越王钱镠在《镇东军墙隍神庙记》中,也有对杨素此次城池建设的记载:“自隋末修筑子墙,因迁公署。据卧龙之高阜,雉堞穹崇;对镜水之清波,风烟爽朗。缅惟深固,宜叶冥扶。”杨素重修州城,其实是在原范蠡所筑勾践小城、山阴大城位置基本重合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扩建。《嘉泰会稽志》引《旧经》云:“子城周十里,东面高二丈二尺,厚四丈一尺,南面高二丈五尺,厚三丈九尺,西北二面皆因重山(种山)以为城,不为壕堑。”可见,新修的子城西、北两面仍依靠种山为屏障,均不设置城壕和城墙,这与范蠡所建勾践小城的方位基本一致。

  《嘉泰会稽志》引《图经》云:“城南近湖,去湖百余步,会稽治山阴以来,此城即为郡城。案今子城陵门亦四,曰镇东军门,曰秦望门,曰常禧子城门,曰酒务桥门。水门亦一,即酒务桥北水门是也。其南秦望门,去湖亦仅百步,虽未必尽与古同,然其大略不相远矣。”可见,重修的子城设陆门四处,城门与鉴湖的方位关系与越国时期也基本相符。

  杨素修缮越州州城,是第一次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大规模城池修建活动,是山阴城自范蠡建城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城市修建。经过此次修缮,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前按照周代“坐西朝东为尊”礼制建成的“西城东郭”“城郭相连”的毗邻城空间模式,改建为按照东汉“坐西朝南”形制建成的内筑子城、外筑罗城的“套城”空间模式。杨素修筑罗城后,山阴城的轮廓基本确定,直至清末都没有大的调整和变化。今绍兴环城路,即与罗城城垣大体吻合。

  杨素修城,“民赖以安,后人称颂”,意义重大,值得纪念!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