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红旗猎猎,血肉筑起新长城————回望江海大地抗战的峥嵘岁月

2025-07-21 17:16

来源:

南通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抗战的生动缩影。开辟江北特委、掘港保卫战、高明庄战斗、谢家渡战斗、反“清乡”斗争······南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四军主力的支持下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铁血壮举,铸就了植根江海大地的抗战精神丰碑。

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英勇不屈的南通人民众志成城、浴血战斗,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江海战歌。

时代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红色精神随着涌动的河水,代代相传。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海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故事,回望军民同心书写气壮山河的英勇篇章,回溯南通人“以血肉筑长城”的峥嵘岁月,正是为了从伟大的胜利中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时代华章。

血泪滩惨案,铭记苦难共护家国

1937年的中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残絮。1938年3月,日军在南通近郊登陆。

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二桥社区,是1938年“川猫儿河惨案”的发生地。为铭记惨遭日军杀害的108名遇难者,198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当地党委、政府在川猫儿河滩建立“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2012年,纪念碑迁至世伦路西、东城花园小区东侧现址。

“那一场劫难,我们任家18口人,16人惨遭杀害,仅有我的祖父和年幼的父亲幸存下来。”当地居民任建华从小就在祖父任玉坤的口中知道了日军在川猫儿河滩惨绝人寰的杀戮暴行。193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九,日军突袭村庄,村民们仓皇逃往川猫儿河对岸避难。

“当时,祖母怀有8个月身孕,怀抱未满周岁正在吃奶的婴儿,祖父带着我5岁的父亲,一家人行动不便只能躲进芦苇荡里。”任建华说,丧心病狂的日军见房就烧、逢人便杀,发现芦苇丛中有人,便架起机枪疯狂扫射,又用刺刀向尸堆乱戳,“子弹穿过祖母怀中婴儿的头部,打入祖母的胸膛,两人一下没了性命。祖父3根手指被刺刀戳断,父亲臀部也被刺伤,直到4年前去世时伤疤还在。”

昔日烽火连天的旧址,如今早已换了人间。夏阳掠过大地,水清岸绿的川猫儿河在阳光下舒展着新颜,周边大片的现代化宜居小区正拔地而起,勾勒出城市新脊线,自发聚集在“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抚今追昔的人民群众感慨万千。这份“山河无恙”的安宁,不就是当年烈士们用热血当子弹、用头颅做堡垒来守护的未来吗?

“为了更好地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我们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以红色文化为魂、思政教育为体的系统化、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奋斗本领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任建华的儿子任雪峰是南通市崇川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着一届届学生来到纪念碑前。“要让孩子们记住,今天的安宁来之不易。”

眼下恰逢暑假,纪念碑所在地的二桥社区正在开展“铭记历史,薪火相传”主题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青少年一代深刻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先辈们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园,换来了如今的岁月静好,我们不能忘、不敢忘。”社区党委书记成烽告诉记者,社区依托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结合党员活动日、学生假期,经常组织党员、新市民和青少年前往纪念碑开展祭扫缅怀活动,引导大家在回望历史中铭记苦难,汲取前行力量。“我们以铭记为基、以奋进为翼,做好接力传承,肩扛家国担当,共护山河永安!”

火烧竹篱笆,军民一心无往不胜

在外敌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江海儿女迸发出空前强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硝烟弥漫、浴血抗战的岁月里,南通人民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与新四军主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模范”。

曾经在南通工作的战地记者邵宇有一幅水墨画《火烧竹篱笆》,描绘了反“清乡”斗争期间,苏中军民将日伪视作“清乡”法宝的竹篱笆封锁线烧毁殆尽的故事。

1941年初,日伪首先在苏南“清乡”。1943年4月,日伪又把这一套搬到了通如海启,构筑起长达100多公里的篱笆封锁线,南面长江沿线的口岸和东面沿海交通线均被日伪控制,我苏中四分区被团团围住。封锁线上设了140多个大小“检问所”,配备了450多个检问人员。日伪把竹篱笆两旁田里的高秆作物全部砍光,建了许多碉堡。进出行人须持“良民证”,物资须有“出入证”。日伪宣称“竹子上通着电流,一碰就会死”,企图置抗日军民于死地。

篱笆的构筑,使我军活动受到限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灾难。群众通过“检问所”,常常遭受人身侮辱和敲诈勒索;有些群众为种地接近或穿越竹篱笆时,常常遭到拷打,甚至被杀害。

为了抵制日伪构筑竹篱笆封锁线,住在篱笆两侧的群众集体“跑反”,使日伪找不到人干活。日伪强拉民夫,共产党员、积极分子便混入其间,组织群众怠工或将毛竹插得浅浅的,以利破坏。区队、民兵经常出其不意袭击监工的日伪军,民夫则乘机一哄而散。我抗日军民还开展反封锁破袭战,在区队、民兵的掩护下,将原固定篱笆的木桩拔起,再套上绳索,把篱笆成片拉倒。“你白天筑,我晚上破,看哪个人多、手多、办法多。”

这种零敲碎打的方法让敌人疲于应付,但无法从根本上摧毁竹篱笆封锁线。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封锁,趁敌人重点到海门、启东“清乡”时,四分区副司令员陶勇与四地委书记姬鹏飞商量:“我们来个围魏救赵,在封锁线上组织一次大破击,把日伪军从海启‘牵出来’。”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一致赞同“用火攻”!

7月1日夜,三、四分区联合行动,陶勇、姬鹏飞率部来到串场河北封锁线边沿靠近指挥,三分区司令员陈玉生率部配合。4万多名群众和民兵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掩护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破击,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毁公路,火烧篱笆。几十路大军集中到100多公里长的封锁线上,整个封锁线上人声鼎沸。

“放火烧篱笆啰!”呐喊声、欢呼声,伴随竹竿的爆裂声响彻云霄。点点星火逐渐蔓延成线,火趁风势,风助火威,浓烟滚滚,火光烛天,宛如一条望不到头的火龙。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妄动,眼睁睁地看着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

当晚,《南通日报》的前身、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的员工也加入“破篱笆队”,割电线、锯电杆、拉倒竹篱、浇上煤油,点上火,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擅长绘画的记者邵宇用画笔记录了那难忘的一幕。《江海报》记者连夜采写了报道《火烧300里封锁篱笆》,先后为《江海报》《苏中报》和延安《解放日报》采用,让这场南通版“火烧连营”的故事迅速传遍全国,大大传递了反“清乡”的正能量。

此后,日伪军陆续补筑篱笆,但由于遭到抗日军民的反复破击,加之经费不足、毛竹等封锁器材来源困难,在不少地方仅用细竹竿、芦柴一插了事,封锁线已经名存实亡。敌伪消灭我武装、奴役我人民的图谋彻底破产。

南通市委党史办党史编纂处处长周磊说,火烧竹篱笆之所以能够名闻苏中、代代传颂,“靠的不是大枪和大炮,靠的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靠的是军民团结、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周磊介绍,到1944年10月,以反据点斗争获得重大战果为标志,苏中四分区军民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起,南通地区军民投入对日伪的最后一战,收复了除南通城以外的城镇和广大乡村。经过7年多的浴血奋战、生死搏斗,南通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薪火照征程,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无数江海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用生命诠释了永不褪色的伟大抗战精神。

7月的风拂过如东县烈士陵园,苍松挺拔、草木低语。英烈后代白向阳肃立于纪念碑前,思绪被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白向阳的爷爷白桐本,18岁那年投身革命,成长为一把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24岁英勇牺牲,至死未曾吐露一条关于我党的线索。

白向阳说,爷爷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在那时,爷爷心中深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37年,白桐本离家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白桐本随军南下,先后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连指导员、马南区区队教导员、掘马南区区长兼队长。

那时候,日军正在疯狂“扫荡”“清乡”,3000多名敌人盘踞着十几个据点,妄图消灭白桐本率领的区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白桐本越战越勇,带领区队在敌人“梅花桩”式的据点中巧妙周旋,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牵制敌伪数千人。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的区队由12个人、4支步枪发展到90多人、60支步枪和1挺机关枪,其神勇令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3月15日,白桐本疟疾复发仍坚持下乡工作,遭到大量敌军的围捕。

“爷爷在脑部中枪半昏迷情况下仍然挣扎还击,被送至南通市江北医院后,敌人还想诱逼他投降,但从档案里也可以看出,敌人没能从爷爷嘴里获得一条关于我党我军的线索。”这些故事,在现代著名连环画家赵宏本创作的连环画《人民的烈士白桐本》中有生动记载。表面被染红的木刻印章、从被捕到牺牲的全程档案、敌伪向上级报告白桐本伤情的摘录······白向阳参观爷爷生前留下的痕迹,深刻体会到那穿越战火的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古旧冰冷的陈列品,它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

“红色基因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血液。我要做‘传火’的人。”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躬身践行,白向阳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者。“父亲从小教导我们哥俩要像爷爷一样爱憎分明,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句话一直被他和弟弟牢记于心。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白向阳曾孤身抓获撞倒小女孩逃逸的司机,曾为保护金融资产,深夜截获转移抵押货物的卡车;身为公安民警的弟弟白向东也曾在抓捕罪犯的危急时刻将宝贵的防弹衣让给他人。“我们要为祖辈增光,让英烈的精神照亮脚下前行之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就是这种信念,让千千万万江海儿女幸福不忘英雄史,让抗战精神一代一代传承。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展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无数个白桐本这样的英雄故事以及后人薪火相传的初心使命,使得南通人探寻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基因密码、绘就城乡蝶变新风貌的磅礴力量。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壮丽山河,正被江海儿女以另一种方式奋力托举、美好延续。

作者: 编辑:丁浩沨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