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绍兴市文化特派员陈航峰带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的10余名师生,开展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改造、爱心食堂志愿服务等暑期文明实践活动。
丰江周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保护传承古法红糖、板凳龙等非遗的同时,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探索出一条青年活力与古老文化交融的乡村振兴之路。
人文乡村 青年共创
丰江周村拥有悠久的制糖历史,早在清朝顺治年间就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康熙年间就有“种者益多”的记载。这里一直传承着手工制作古法红糖的传统手艺。近年来,丰江周村因地制宜发展甘蔗种植业,依托共富工坊,积极推广青皮、黑皮甘蔗种植和衍生品制作。
陈航峰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党政办主任。2024年,他被选聘为绍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派驻到丰江周村。自派驻以来,他先后20余次带领各类人才、团队到镇村进行调研走访,充分了解村庄基本情况、文化资源与产业特色。他通过全力组建文化队伍,开展“青来乡甜”青年共创人文乡村行动,发动青年群体贡献新智新力,打开红糖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实施非遗传承计划,推出开糖节等品牌活动。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万元,带动8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青年带来新思路,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丰江周村党委书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周阁法说,古法红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项技艺。
7月15日,陈航峰带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走进丰江周村共富工坊,探讨提升当地红糖礼盒的包装设计。2024年,陈航峰带领学生设计了丰江周村共富工坊的第一版红糖礼盒包装,这次根据市场的反馈他们继续提升改进设计包装。
板凳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板凳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大部分。其中,龙身由许多特制的板凳组成。丰江周村的板凳龙始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到春节等传统节日,超百米长的板凳龙会在祠堂和村巷间穿梭、游动,为村民们送上祝福。
每到春节,在丰江周村的周氏宗祠内,陈航峰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与村民们一起参与扎龙灯和赶制板凳龙。他一边指导制作,一边向大学生志愿者介绍板凳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参与制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青来乡甜” 文明共行
丰江周这个地名与浦阳江相关。旧时,浦阳江上游称丰江,穿村而过,周姓祖先建村定居,江与姓合称取名为丰江周,至今已有700多年建村史。
近年来,安华镇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作用,实施“青来乡甜”青年人才共创人文乡村行动,通过引入“高校资源+人才创意”,让文化特派员带领青年人才助力乡村精神文明、乡村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丰江周村以“古韵”为基、“青春”为笔,创新三大模式:“文化+服务”双圈融合,将非遗传承嵌入民生服务,如村爱心食堂结合红糖工坊,实现文化体验与惠民实效双赢;“志愿+基金”可持续运营,通过志愿力量降低服务成本,关爱基金保障长效投入,形成“输血”与“造血”并重机制;”特派员+乡创”青年联动,文化特派员串联高校资源,青年团队挖掘本土IP,如开糖节、板凳龙非遗活化,吸引游客超一万人次。通过代际协作与资源整合,古老村落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共富故事。大学生们还在丰江周村爱心食堂开展助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村里的老人过生日。并走访村舍庭院,提出美丽庭院的设计意见。学生们还在村中创作了墙绘,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
周阁法介绍,丰江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聚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造“暖心服务链”。发动成立“丰江村嫂”“犇牛大姐”等文明实践志愿团队,依托村爱心食堂,为村里老人提供就餐、日托、医疗等生活配套服务。村里还开设“三点半课堂”和传统文化教室,将非遗技艺教学融入日常活动。通过举办开糖节、油菜花节、舞板凳龙等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各种文明实践活动,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来,在传统滋养中倡树新风。”周阁法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