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是我发小,在城郊开了家小工厂,专门生产一种建筑保温材料。别看厂子只有20来号人,他守着这行已经干了13年。从骑着三轮车跑工地送货,到慢慢攒钱买设备、带徒弟,厂里的每台机器他都能摸着黑说出型号,连隔壁工地的包工头都笑他“闭着眼都能算出保温板用量”。
可这两年,老周的眉头越皱越紧。为了与时俱进,上个月刚咬着牙换了新设备。这边机器还没调试顺,那边原材料价格又像坐了火箭。更闹心的是,隔壁新开的厂子打着“赔本冲销量”的旗号,把市场价压得一低再低。他翻着手机里的银行流水,声音都透着股颓丧:“早知道当初开个奶茶店多好,年轻人扎堆排队,钱不就跟流水似的来了?”
没想到去取经时,老周被泼了冷水。在奶茶店打过工的侄女告诉他,这行看似门槛低,但想要做好真不容易。市场上除了知名品牌外,还有大量的小众品牌和新兴店铺,竞争非常激烈。开奶茶店选址是一门学问,好的地段人流量大,但租金很贵,占一大部分经营成本;租金较低的位置,人流量不足,很难维持下去。再加上原料供应、品质把控以及人员管理培训,每一项都不让人省心。“有一次暴雨天骑手请假,30单全退,光差评就让老板愁得几天睡不着。”侄女苦笑着说。
老周终于打消了转行的念头,但老家的王叔在遭遇相同境遇时,却栽了跟头。近年来短视频火起来,不少人劝王叔别守着小面馆,转型当网红厨师拍视频带货。王叔心动了,于是关闭开了大半辈子的面馆,买设备、学剪辑,还花钱请团队包装。原以为拍拍做菜视频就能轻松赚钱,却发现流量没那么容易变现,投了不少钱买推广,粉丝涨得还没掉得多。折腾大半年,积蓄见底,他才明白网红行业看似光鲜,背后藏着很多看不见的付出,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
面馆重新开张那天,王叔把“暂停营业”的牌子换成“升级回归”。他比从前更钻牛角尖——为了找最适合的面条筋度,跑了3个省的面粉厂;研发新卤料时,光是桂皮的用量就调整了二十多次。今年,他的面馆上了好几家平台的推荐榜单,店里挂着的老照片里,还留着当年转型失败时拍的短视频花絮。
前不久,老周也有了转机。他翻出仓库里积压的边角料,和老师傅捣鼓出保温隔音一体化的新产品。正巧赶上老旧小区改造招标,靠着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和客户口碑,竟然拿下了整个片区的订单。签合同那天,他摸着订单上的红章笑:“别的行业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太虚了,不如咱手里握着的老本行实在,靠谱!”
两位老友的境遇,就像小区里的紫藤花,看着藤蔓缠绕杂乱,却因根部积蓄了大量能量,能在春天开出瀑布般的花串。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那些你咬牙坚持的日夜,反复打磨的技艺,慢慢积累的人脉,终会让你的路,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乔凯凯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