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三伏天的“伏”

2025-07-21 07:30

来源:

蝉鸣扯着嗓子宣告盛夏的主权时,老人们总会念叨“入伏了”。这个“伏”字像枚古老的印章,盖在农历六月或七月的扉页上,带着两千多年的光阴痕迹。从春秋时期秦德公设立“伏日”躲避酷暑,到如今街头巷尾讨论“三伏贴”的热闹,“伏”早已不是简单的时令符号,而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伏”的诞生,藏着古人对天地运行的敏锐洞察。这个字的字形藏着暑热的密码,更妙的是其引申义。最早的“伏”本是猎人带着猎犬潜伏等待猎物,引申到节气里,便成了阴气在阳气压迫下的暂时蛰伏。这种阴阳消长的辩证思维,让“伏”超越了单纯的气候描述,成为古人认知宇宙的一把钥匙。

确定“伏”的时间,古人用的是精妙的干支纪日法。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循环相配,每逢带“庚”的日子便是庚日。从夏至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初伏便正式登场,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的开端。这套规则让三伏天有了弹性的长度,遇着中伏横跨立秋的年份,便会多出十日,形成40天的“长伏”。今年的三伏天恰是30年一遇的“短伏”,30天的炙烤虽短,却丝毫未减其威力,仿佛天地要在有限的时日里,将积攒的热量悉数释放。

面对这样的酷暑,古人自有降温良方。《汉书》中提及的“颁冰”制度,让冰块成为宫廷盛夏的奢侈品。寻常百姓则倚靠井水的清凉,将西瓜放在竹篮里沉入井底,待暮色四合时捞起,切开便是一整个夏天的甘冽。还有人会在庭院里搭起凉棚,挂上艾草与薄荷,让穿堂风都带着草木的清香。孩童们则光着脚丫在泥地上追逐,任汗水浸湿粗布短褂,只盼着日落西山,能分到一碗加了蜂蜜的绿豆汤。文人雅士们更懂消暑的雅趣,欧阳修在《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里写道:“能来解带相就饮,为子扫月开风榭”,把暑热消解在晚风与杯酒之间;包佶笔下“裁扇有高名”的句子,则让人想起绢扇轻摇时,摇出的不仅是凉风,更是一份从容不迫的心境。

这些智慧凝结成代代相传的习俗,在市井烟火中生生不息。“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食俗里,藏着顺应时令的养生之道——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元宝藏福”,而新麦磨成的面条,恰是对丰收的感恩。农田里的谚语更见功力,“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中间种白菜”将作物生长与节气变化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至于“三伏贴”的流行,更是“冬病夏治”理念的延续,小小的药贴承载着中国人“治未病”的健康哲学。

如今的空调房里,我们似乎离“伏”的本意越来越远。但当冰镇饮料消解不了心头的燥热时,不妨学学古人,泡一杯薄荷茶,读几句消暑诗,或在傍晚去公园寻一棵老槐树的浓荫。毕竟,“伏”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逃避,而是在炎热中找到平衡,在蛰伏里积蓄力量。就像那些熬过三伏天的草木,待秋风起时,自会舒展更从容的姿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王 瑶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