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清地名,源于人名绰号“一钱太守”。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吏治清明,政绩斐然。离任时,会稽山中的老叟五六人也赶来送行,并要送给他若干盘缠。他既不愿接受百姓馈赠,又不忍拂逆父老盛情,选一枚投入江中,以表领情。百姓感念,遂名当地为“钱清”。“为人选一大钱受之,号‘一钱太守’”,此句在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十《两浙东路·绍兴府》始有记载。
千百年来,刘宠一直被绍兴百姓尊为清官楷模,其清廉风范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和敬仰。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九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梅守德将位于卧龙山东麓的大节祠改创为征爱祠,“祀汉太守刘宠、宋太守范仲淹。有司春秋祭”。清顺治十六年(1659)监察御史山东宁海州人杨维乔,为官廉洁,刚直无私,执法不避权贵,推崇汉朝清官刘宠,曾作诗:“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钱清民众,则在刘宠投钱的临江处筑立“清水亭”(又名“一钱亭”),亭楹柱上镌刻对联“功在一方,黎民感恩赠百吊;利归百姓,太守留念取一钱”,亭旁耸立“会稽太守刘宠投钱处”石碑,并建造刘太守庙以志纪念。刘太守庙,清《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一载:“旧在禹会乡,郡人建,以祀汉太守宠。唐曰灵应庙,宋改封灵助侯,元至正间周绍祖移建于钱清北镇。国朝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舟过其地,有御制诗勒石祠前。”
清高宗六次巡幸江南,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上海图书馆藏有浙江巡抚熊学鹏等撰《幸浙盛典》,绘录的是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浙江的全过程。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帝从京师出发,沿运河南下。三月初一至杭州,初六乘御舟渡钱塘江。初七“过北钱清镇,表刘宠之‘一钱为千秋’之佳话,典谟昭示共凛官箴”。御制《钱清镇偶题》诗并镌碑:“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落款“钱清镇偶题乾隆御笔”,款下钤“乾隆宸翰”“陶冶性灵”两方印。该碑现保存于钱清清水亭刘宠纪念馆内。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