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是影响投资者信任度的关键因素。在2022年至2024年的调整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经历了一场深度的“压力测试”——净值回撤、规模缩水,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折戟。2025年以来,随着赚钱效应回归,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显著回暖。
业绩回暖:
200多只基金年内收益超30%
凭借亮眼的业绩,主动权益类基金重新回到投资者视野。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今年初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为9.31%。其中,8只基金收益超过80%,51只基金收益超过50%,200多只基金收益在30%以上。随着基金净值的反弹,超3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复失地,复权单位净值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基金以102.52%的收益领跑。从持仓来看,其主要重仓了创新药板块。除了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基金以外,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也抓住了创新药机会。其中,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基金收益为91.36%,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基金紧随其后,收益达到89.57%。此外,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基金、中航优选领航混合基金、平安核心优势混合基金、诺安精选价值混合基金等收益均超过80%。
近期,科技板块表现相对强势,重仓科技股的基金业绩也大幅反弹。4月9日以来,截至7月15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基金净值反弹超85%。该基金今年初以来收益达到69.85%。
除了踩中风口的基金,部分长跑型基金产品,凭借均衡配置策略实现基金净值的平稳向上。比如,广发多因子混合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30日,截至今年7月15日,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近20%。类似的还有大成睿享混合基金,成立于2019年12月30日,基金每年均实现正收益,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超过12%。
信任重建:
从“赎回潮”到“认购热”
在2022年至2024年的震荡调整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度陷入信任危机。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连续3年跑输宽基指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规模也持续缩水。
谈及今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否极泰来”的原因,银华基金表示,今年A股市场呈现两大核心特征,结构性分化加剧与波动性显著上升,这两大特征恰好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创造了天然优势。
基金新发市场的热度,亦能体现信心回归。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今年初以来共有1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这14只“10亿基”中有10只成立于6月,1只成立于7月。
其中,7月16日,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6118户,发行规模为20.82亿元,这是今年初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此外,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基金、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广发同远回报混合基金、交银施罗德瑞安混合基金发行规模都超过15亿元。对比之下,去年全年仅有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其中4只是红利主题基金。(据《上海证券报》)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