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歌手2025》第十期竞演结束后,林志炫演绎的《太难唱了》返场成功。
随后,林志炫在社交平台发长文:
《太难唱了》一直是我在本季《歌手》最想唱的曲目之一,不只是因为旋律新颖、演唱难度很高,更戳中我的是歌词说出我当歌手以来,内心反复咀嚼、却很少拿到台面上说的话,例如一开场“要多么小心怕被烂俗波及”这句歌词。
在我的标准里所谓的烂俗是指那些旋律复制没有新意,歌词堆砌却空洞乏味的歌曲。但身为“流行”歌手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歌曲能有高传唱度,所以「高雅」与「烂俗」的界线到底在哪里?谁有资格划定?这是我在打磨作品时经常思考与挣扎的模糊地带。
三十多年来,我演唱的每一首歌,从来不只是在台上那短短三到五分钟的事。
打造歌曲的过程里,我总是细细推敲每一行一句,甚至其中一个字,究竟要如何捏塑才能真正传达出我想表达的情感,我有时夜不能安寐,因为歌里的旋律、歌词、甚至乐器配置总不肯放过我,它们总在我脑中盘桓,反复纠缠地问:“怎么样编、怎么样唱、怎么样诚恳、怎么样坦白”才能更好?因为“少了会乏,多了嫌腻”,要让一首歌不油不乏,不俗不飘——真的《太难唱了》!
我付出很大的精力开发各种共鸣腔体与发声技巧,尽可能练到我想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因为我相信,唯有如此我才能更从容的表达多元而层次丰富的情感,这不是专业歌手的本份吗?
但有趣的是,当我好不容易把唱歌这件事做到看起来“不费力”时,有些人在网络上仅用轻飘飘的一句话─“林志炫唱歌没感情”就试图否定我一切的努力。偶尔我也想问问,是因为我让大家听不到我的换气声?还是我尽量让真假声转换自如?难不成要“更声嘶、更竭力、更煽情、再转音、痛哭流涕”才叫有感情?!
时至今日,我的歌手人生已经跨进第四个十年,或许因为我在歌坛活得够久,所以有人戏称“江山代有才人出,代代都有林志炫”,我想谢谢给出这个评价的人,这也成为我努力的目标。即使观众审美一直在改变,但我也一直在学习和融入,不过坦白说,时不时内心也有疑问,因此每当沉淀到一定程度我总想借歌明志。
所以在第一季《我是歌手》总决赛我就选唱在2010年发行于《ONE TAKE》专辑的国语版《浮夸》,我想在这个名为《我是歌手》的舞台道出内心长期思考的问题——究竟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歌手?尤其歌中反复唱诵的“难道非要浮夸吗?内心也曾很挣扎”正是我经常自问的。而歌词中“那窥探的眼、那议论的口,消遣了每一次茶余饭后”在当时已是歌手的日常,如今更是愈加严苛。
时至2025年,我再次参加《歌手》,一转眼已是第十季,如今网络更发达,很多人都想当乐评,一人一个号(嗯…有的人不只一个号)各吹各的调,而投票机制也从现场大众听审再加入云端投票,有权利决定名次的人增加了,但结果也越发难以捉摸,我相信不是只有我,其他歌手或多或少对于名次也都有《太难唱了》歌词中“找不到途径、找不到出口、找不到理由”的疑惑吧?!
既然外界变量复杂到算无可算,就只能回归纯粹,回归本心。
我真正在乎的是究竟能在这个舞台留下多少作品,管它什么赛制,那是别人界定的游戏规则。淘汰与否让我在意的是,会因此少唱几首歌。
所以我只想唱爽,至于喜不喜欢我是你的自由,在座各位,尽情点评吧!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