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人在高温下铺设沥青。
在皋埠街道中山路和银桥路交叉口,上午9点的阳光已经锋芒毕露,热浪早已在大地上蒸腾。越城区公用事业集团下属城市环境公司片区班长许伟龙蹲在刚铺的沥青旁,手持铁耙熟练地摊平冒着青烟的材料。他的橙色工装后背已浸出大片深色汗渍,安全帽带勒出的汗痕像小溪般蜿蜒至脖颈。
安全帽下,汗珠滴入120℃沥青的瞬间化为水蒸气,许伟龙和工友们蹲在滚烫路面上工作着。“出厂150℃,送到这儿温度还有120℃以上。”许伟龙抹了把脸,指着一车新到的沥青混合料说。热浪裹挟刺鼻气味扑面而来,但他毫不在意,“感觉自己就像三明治,头顶有来自太阳的高温,脚底下还有地面沥青的高温。”
高温下的道路修补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许伟龙带领的班组每天任务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主动巡查发现破损路面和智慧市政系统推送的报修单。到达现场后,工人们迅速设置警示标志,用铣刨机清除受损路面,再铺上滚烫的沥青混合料。
“起刨、清扫、摊铺,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许伟龙俯身检查新铺路面的平整度,额头的汗珠顺着脖子不断流下。超过120℃的沥青与近40℃的气温形成双重夹击,让每个养护工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高温天辛苦,不过单位防暑措施到位,我们干活心里也踏实。早点把路修好,大家出行就安全了,我们流点汗也值了!”许伟龙说。
摊铺沥青是门技术活。在修补现场,许伟龙手持铁耙示范动作:“要像扫羽毛那样轻巧,用力过猛会造成骨料分离。”他手腕轻抖,冒着青烟的沥青便均匀铺开。“最怕遇到红绿灯路口,车流密集,刹车频繁,路面损坏特别快。”许伟龙指着刚修补好的斑马线前的路面说。
休息间隙,许伟龙和工友们聚在一起喝水,汗珠顺着草帽带子不停滚落,他告诉记者:“上午干重活,下午主要巡查和小修补,这样安排能避开最毒辣的太阳。”
“夏季施工就是抢时间。”许伟龙盯着温度计,此时气温已突破38℃,“等沥青温度降到110℃以下就难压实了。”在他眼里,道路病害各有成因。“你看这种网裂像蜘蛛网,是基层坏了;那种鼓包起皱的,是沥青老化。”许伟龙指着道路上破损处说。
最棘手的要数公交站台前的“搓板路”。趁着早班公交间隙,班组争分夺秒开工。铣刨机刚撤离,铺料车立即跟进。压路机操作手老李全神贯注:“压轻了不结实,压重了出波浪。”他操纵机器在新旧路面接缝处反复碾压,直到衔接处光滑如镜。
下午3时,许伟龙收拾工具时,手机上传来了新任务。他灌下最后半瓶矿泉水,朝组员挥手:“走!银城路有个坑洞要处理。”橙色的工装队伍登上工程车,奔向下一处等待修复的城市“伤痕”。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