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骄阳似火。古城多条主次干道旁,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犹如手挽手撑起的一道绿色屏障,将刺眼燥热的光芒阻挡在外,给人们带来清凉舒适享受,也成为城市一道奇特景观。
法国梧桐,学名二球悬铃木,虽名字中有“梧桐”,但它与真正的梧桐树大相径庭。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被引种绍兴,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绍兴市区还有近千棵法国梧桐,它们中不少树龄已有六七十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据了解,上世纪初,法国人把二球悬铃木带到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种植,上海人就把这种树称为“法国梧桐”或“法桐”。法国梧桐成为大规模种植的行道树,肇始于民国时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建中山陵,并在中山大道和陵园路两侧种上法国梧桐,全国各地随后纷纷效仿,因为这种树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树形好看、冠大荫浓。
法国梧桐与绍兴也颇有渊源。根据《绍兴市志》记载,1949年以前绍兴城区道路基本无行道树。1956年起,我市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分别在解放路、人民路、上大路、延安路、环山路、劳动路等主要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首选树种为法国梧桐。1963年,城区已有12条道路栽有行道树,总长13.9公里,共440余株。截至1986年,城区共有45条路、巷、弄种植行道树,总长39.31公里,共7798株,覆盖面积12.2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以法国梧桐为主的行道树系统。
另据一些老人回忆,当年绍兴的政府机关、单位院落和厂矿企业,也栽种法国梧桐。铁路绍兴站及沿线的钱清、柯桥、皋埠、陶堰等中途站月台及铁道周边,也曾经种植过大批法国梧桐。
绿荫大道有文艺范
老一辈绍兴人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情有独钟,夏日最爱在树下泡一壶绿茶,杀一盘象棋,消暑纳凉。不过,随着城市发展,不少道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消失了,但古城仍有多条“法国梧桐大道”,为市民提供着夏日阴凉。
马臻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冠高大,枝丫伸展,在马路上空相互交织,结成一片青翠浓荫,形成一个天然凉棚。夏天在这里行走,烈日不用遮阳,小雨不用打伞,就连灼热刺眼的阳光也被阻挡得柔和舒适起来。
延安路自塔山向东至绍兴第二医院这一段,高大的法国梧桐依偎着老房,绿叶衬托出红墙,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散步还是拍照,都是不错的选择。
环山路位于府山脚下,是绍兴古城一个网红打卡点。路两边法国梧桐亭亭而立,树干呈灰白色,颇为粗壮,或横斜逸出,或修长挺拔,夏天甚是蓊蓊郁郁,入秋则黄叶婆娑,再配上一条蜿蜒而上的山路,很富有文艺美感。这条路因此被称为“文艺青年专道”,在这里拍照,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画卷。
此外,投醪河路、前(后)观巷、府山直街、平江路等地,也是法桐“安营扎寨”之处。
治理飞絮已有妙方
丰子恺曾这样称赞法桐:“一年四季,这些树都抢着风头,或婀娜多姿,或枯败壮烈。”法国梧桐具有优良的遮阴性和观赏性,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每年春季,成熟的果球炸裂凋落,无数带毛的飞絮漫天飘散,让人不适甚至过敏。
越城区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曾采取治理柳絮的方式对付梧桐飞絮,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园林工人不辞辛苦给法桐“理发”,修剪掉挂果枝条,再采取高压喷淋、快速清理、使用生长调节抑制剂等措施减少飞絮,最终换来了法国梧桐全年的美好存在:春日嫩绿、夏季遮阴、秋天金黄、冬天透阳。
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沈建昌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任何树种都有特长和缺陷,法国梧桐的空气净化能力、遮阴效果及观赏价值,与‘惹人厌’飞絮期相比,总体利大于弊。此外,法国梧桐是绍兴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底蕴,不仅寄托了市民的情感,也是外地游客古城印象的重要一部分。我期待法国梧桐将来能够被列入绍兴古树后备名录。”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裘子迈 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