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村里来了“洋学生”,让新昌非遗“出圈”又“出海”

2025-07-18 10:29

来源:

青瓦白墙间藏着千年非遗,山水茶园里飘着国际对话。在浙江新昌,越来越多的乡村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惊艳世界,国际形象愈发亮眼。文化特派员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像是充满创意的 “文化摆渡人”,在非遗传承人、热心村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用文化艺术为乡村赋能的桥梁。

盛夏的江南,蝉鸣阵阵。日前,“探寻越地文脉 点亮数智之光 —— 中马文化交流研修营” 新昌站活动在南明街道举行。活动由市级文化特派员包刚君与县级文化特派员王萍策划,邀请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的师生,共赴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之约。

亲身体验+跨境直播,展示竹编技艺

走进南明街道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师生们步入“竹编文化”的神秘大门。展馆内,竹篮编织精巧,纹路细腻如流水;竹编胸花栩栩如生,造型别致似蝶舞。“亲眼见到竹编,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妙,感到十分惊奇。”在现场,马来西亚学生黄素茵被一件竹编胸针深深吸引,惊叹地说道。

参观时,非遗传承人耐心讲解竹编的分类与技法,从基础的编织手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让人听得如痴如醉,看得目不暇接。此时,学生们正跃跃欲试,小心翼翼地拿起竹条,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编织,切身感受指尖流淌的“非遗魅力”。

“在中国文化里,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竹编作品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文化精神的具象表达。”说话间,包刚君在人群中不断穿梭,讲述着竹编工艺的千年历史与相关产业。

为呼应 “数智之光” 主题,跨境直播展示环节成为科技与文化碰撞的舞台。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学生身着典雅旗袍,化身自信的国际主播。记者在现场看到,她们用流利的英语将竹编工艺品的材质、工艺与文化寓意娓娓道来,巧妙把控直播节奏。直播结束后,包刚君组织师生围坐在一起复盘,大家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跨境直播技能,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新的 “打开方式”。

青山绿水间,探寻“茶文化”的印记

活动当日,师生们来到儒岙镇里外岙村,开启一段“新昌条干茶文化”之旅。

刚踏入茶园,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漫山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专业人员化身 “茶百科”,带着大家漫步茶园,从茶树生长的独特环境,到不同品种的特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在茶山上,师生们背着小竹篓,在茶农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鲜嫩的茶叶。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吸引人,新昌的‘茶文化’更让人着迷。”采访时,马来西亚教师苏慧文感慨地说道。她说,来到茶园体会到的不仅是绿色,“每每嗅到茶香,仿佛置身于‘浙东唐诗之路’,眼前的新昌山水宛如触手可及。”

离开茶园,师生们走进挂帘山村,漫步期间白墙黛瓦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在清廉公园里,师生们沿着蜿蜒小径漫步。园内的景观小品与诗词楹联蕴含着深刻的清廉文化内涵,大家不时驻足,交流着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清廉的理解。

欣赏新昌调腔,感受传统戏曲文化

随着夜幕降临,调腔剧目《三借芭蕉扇》开始在康乐广场上演。新昌调腔的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登场,唱腔高亢激昂,身段优美灵动,将一个个精彩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师生们更是看得如痴如醉。

演出结束后,马来西亚师生们走进后台,好奇地试戴戏服头饰,模仿演员的身段动作。新昌县文化特派员田敏与演员们热情地为他们讲解调腔的历史渊源与表演技巧,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文化交流的氛围达到高潮。

这场新昌站的文化交流活动,以非遗、茶文化、美食、戏曲为纽带,编织出一幅中马文化深度融合的绚丽画卷。采访时,市级文化特派员包刚君告诉记者,“未来,依托校地党建+文化特派员+语桥商韵班主任工作室,我们还将策划更多活动,让更多人知晓新昌的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示浙东小城的独特魅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高建峰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