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走马上任,出使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刚上任第五天他便急不可耐地慕名拜访了一位老翁,就是罢官回到浙江山阴老家的陆游。
陆游爱诗爱酒,也擅饮酒作诗,曾自言“酒唯诗里见。”生于乱世之中,如浮萍一般颠沛流离,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恨生不逢时。陆游晚年蛰居故里,写下“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的千古名句,将“诗”和“酒”作为此生总结。
辛知府入夜到访,两人一见如故,陆游自知寒舍凋敝仍对他热情款待。一番寒暄后,兴致正浓便想着把酒言欢,可久无来客,备用的酒坛里早积了层薄灰,陆游便让王氏拿着自己的一轴画去隔壁邻居家换酒。辛弃疾心痛不已,何时陆放翁的字画也是可以随意换之了的?可这乱世连人才都可埋没,更何况是少人懂得的字画呢。酒已换来,两人窗边坐下,陆游却始终愁眉不展。
辛弃疾察言观色,问道:“何事扰乱放翁之心?”陆游哀叹一声:“时运不济,吾已日夜难眠,每当念及此事,不免忧心忡忡。”辛弃疾大约已猜出陆游之心意,却未曾想到放翁在饮酒谈乐之间仍为国事揪心,于是又追问:“何至于此?”陆游连连摇头,言简意赅地答道:“战事连绵,百姓受牵连,圣上不明,忠志之士难尽报国之心。”
辛弃疾望向四周,看着斑驳的泥墙,枯草的屋顶,满眼都是破败的景象。不禁想到陆放翁在《蔬食》里写到:今年彻底贫,不复具一肉。日高对空案,肠鸣转车轴。又想到他的《岁暮贫甚戏书》,说家里食器上横斜堆置的都是苜蓿,身上衣服一再补缀,以致花纹颠倒。
看着画轴被漏下来的雨水打湿,辛弃疾不禁联想到兵荒马乱的世道艰难。身为文官只能自省清正廉明,为朝廷尽微薄之力。他不禁抱拳感慨,“国难当头,放翁尽为仁人志士忧虑。终有一日,汝报国之心必能如愿。此等精神,幼安实在自愧不如。如今吾身兼绍兴知府及浙东安抚使二职,又正逢危急存亡之秋,获事明主,扫除寇乱,是所愿耳。”两人简短的对话,既道出了时局,也道出了不幸。
一番饮酒畅谈,二人的报国之志都被酒意激醒。辛弃疾已年至古稀,陆游更是即将迈入耄耋之年,可两位老人却不输任何英雄少年,高谈阔论,挥斥方遒。庙堂虽高,却也关乎整个国家的危急存亡;江湖虽远,可又包含黎明百姓的民生所向。
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两位大诗人清醒时往往难于摆脱世俗,而酒酣耳热之际却能任情放纵,无所顾忌。从“听天由命”完成了“形而上的慰藉”,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