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长桥村,稻田连绵、机耕路纵横交错,现代农业与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这幅动人的乡村画卷背后,是嵊州市人大代表、长桥村党委书记郑亚新十余年如一日的深耕。
农田基建的“拓荒者”
长桥畈曾是三界镇的“涝患重灾区”,每逢汛期,农作物减产、水产养殖血本无归,村民们苦不堪言。“稻田被淹严重的话,亩均减产二三百斤。我承包35亩水田养殖泥鳅,还没长大就被冲走,四年间损失了30多万。”提起之前的受灾情况,村民郑春根感慨地说道。
郑亚新将破解农田基建难题列为头等大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仔细研究相关政策后,他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及时更新完善沟渠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代表建议,他还与三界镇政府、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沟通对接,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在这条代表建议的推动下,2017年,长桥畈成功获批浙江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约800万元,主要用于改造排灌渠、机耕路、排涝站等基础设施,解决了困扰村民数十年的内涝与灌溉难题。
改造后的田畈实现“旱涝保收”,机械化作业普及率大幅提升,小麦种植面积从750亩增至1500亩,带动粮食年产量突破1500吨,成为嵊州粮食主产区之一。
集体经济的“造血者”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郑亚新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发展思路。他主导流转整合村内闲散农田,通过统一规划、高标准基建和规模化发包,打造粮食功能主产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此外,他抓住市级“消薄”政策机遇,推动长桥村参与总投资1亿余元的风情美食街、黄泽小微工业园等市级抱团项目,每年为村集体保底分红超7万元。
同时,郑亚新积极配合三界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仓储分中心建设,整合土地资源2400余平方米,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村级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2024年,农事服务中心累计开展机耕、机插、机收等农事服务81277亩次,农技服务300余人次,提供农机维修保养服务56台次,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
民生福祉的“守护者”
“集体经济增收只是第一步,最终要惠及每位村民。”郑亚新始终坚持将集体经济收益精准投向民生领域。在日常走访中,他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并承诺尽快解决。针对家门口就业难题,他积极协调,通过村企合作引入“依滋菜”共富工坊等企业,为村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为进一步提升村居环境,他组织修缮道路、硬化沟渠,投资建设文化广场、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如今的长桥村,田块方正、道路整洁,千亩水稻绿意盎然、景色宜人,绝美的田园风光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从“消薄攻坚”到“共富示范”,郑亚新以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和村书记的务实创新,交出了一份“强村富民”的高分答卷。“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长桥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每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让长桥村朝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化新农村阔步前行。”
(内容来源:嵊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