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周恩来祖居,不仅是一次缅怀伟人的旅程,更是一场叩问初心的精神洗礼。2025年7月13日上午9点元培同学初二(14)班向阳小队19位同学参观了周恩来祖居(纪念馆),这座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以静默的展陈诉说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那个风雨如晦年代里最炽热的理想光芒。
祖居内周恩来用过的煤油灯,泛黄的手搞和朴素的衣物,构成了一代伟人的精神标系。12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课堂上掷地有声的回答,并非少年意气,而是目睹民族危亡后熔铸而成的生命志向。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格局,在当代青年参观时仍能引发强烈共鸣——书桌前的灯光,当与时代的火炬交相辉映。
在周恩来手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展板前,当代青年能感受到跨越百年的期待。当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照着祖居的木格花窗,两种时空下的"读书"定义产生激烈碰撞:是追求分数排名的高效工具,还是塑造人格的终身修炼?祖居庭院的海棠花年复一年地开放,仿佛在提醒:教育的真谛始终在于培养"健全的人"而非"高效的机器"。
参观结束时回望祖居门楣,会发现这里既是终点更是起点。江苏淮安的童年周恩来、天津南开的学生周恩来、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周恩来,用他的人生轨迹诠释着"读书"的深层意义——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当游客带着祖居赠送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签回归日常生活,这句誓言便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获得重生。
如今,"崛起"的内涵已从救亡图存扩展为民族复兴,但周恩来祖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依然鲜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将个人学习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格局。当每个背包里的教科书都映照着时代的重量,当每间教室都回荡着对民族未来的思考,便是对这位人民总理最好的纪念。
元培中学初二(14)班宋嘉楠
指导老师:潘敏舫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谢媛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