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绍兴古城保护日走到第七个年头,眼见着2500多年历史古城的可喜变化与“活色生香”的现状,如何让它更好地活跃在时代与历史的舞台之上?昨日,在2025年“7·15”绍兴古城保护日活动现场,古城携带着微更新、新业态、考古领域的成绩单而来,专家们则围绕“聚力保护传承 焕发古城新韵”的主题,为古城活态传承集思广益。
古城保护日活动现场,为“古城守护官”代表授牌。
原真保护 彰显活态魅力
古城的活力基因在哪?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成果的发布环节,大屏幕上的一张张图片展示答案。这片“内城外园、山水环城、街衢纵横”的风水宝地,至今仍保留“山—城—河—街”传统格局,步入街区即走进历史的纵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这里正打造“胆剑精神”的核心彰显地、山水融城的营城典范地、社景合一的活态传承地。
当前越子城以系统化的思维,强化建筑、空间、环境全要素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周筱芳是古城保护专家,她本世纪初参与了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历史街区的修葺和保护工作,深刻体会到历史街区保护离不开台门,离不开对历史原真性的尊重。
最大保护,最小干预,在“一大一小”间,历史得以鲜活,真正做到了“有景更有魂”。越子城在硬核举措之下,活得越来越“真”,越来越有范。与此同时,越子城遵循“以人为本,系统施策”“古为今用,以用促保”原则,推动历史文化阐释转化,服务多元人群人居环境改善,小步“微更新”正在大步迈向未来。
“保护绝非将古城古镇当作僵化的‘标本’封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广汉对活态保护的理解,首当其冲就是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其次是保护整体风貌,然后是维护并发扬原有功能。
“需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张广汉认为,绍兴古城活态保护的亮点在于原住民的参与。2001年仓桥直街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启动,提出“非必要不迁出”,尽量留住老居民,在保护老街风貌的同时,提升民生质量。仓桥直街原住民陆强夸赞当时的方案很妙,没有让“红旗路”沦为商业街,留住了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保护不能“速成”,需要的是逐步整治、渐进改善。张广汉表示,保证分寸感、保持“慢”基调,才能确保古城保护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政府需要做好“三件半事”,即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整修街道立面,剩下的“半件事”是居民参与下的建筑风貌保持。
多措并举 焕新活力基因
活态传承,让古城市井烟火更加持久。“活态”保护古城,既有“旧颜”长驻的容颜气质,又能真正做到内在活力的新韵焕发。一到节假日,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古城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古城全域旅游人数突破90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82%。当前,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小微干预、功能织补、串珠成链,贯通仓桥直街、府山公园、西园等节点,构建起超2千米游线。
活力的焕发核心在人,关键在队伍。活动现场,“古城守护官”队伍得到扩容。民宿主理人、社区干部、文史专家、宣讲员、媒体人加入行列,80后90后始终活跃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聚焦古城风貌管控、文物监管、民生实事等难点痛点问题,提升了古城保护监督质效。下转第2版
古城保护利用聚焦一个“活”字,年轻人是最好的活水源头。目前,绍兴古城吸引了650位青年创客入驻,他们开起民宿、茶室、咖啡店、摄影工作室等,用年轻人喜爱的运营模式招引更多年轻客人走进古城。
“在古城活态保护的当下,文物不再是藏藏藏,考古不仅是挖挖挖。”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源的不断发掘更新,为活化利用提供了更丰厚资源。尤其在“文博热”的当下,这些成果有望助力古城活力迸发。
面向国际的视野、确立法规的意识,同样也是活力发端。当古城活态保护站上更高的维度,拥有更清晰发展脉络图,古城的发展便能顺势而上。《中国名城》杂志常务副主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副秘书长高永青指出,规则体系对于古城保护利用的作用,古城的有序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活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文 章 斌/摄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