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绍兴,“串珠成链”文章喊了多年,如何持续深化推进?古城保护,什么才是最好的路径?“十五五”来临,如何依托“产城人文”赛道,赋能文化发展……
近日,绍兴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的一次头脑风暴中,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为未来5年绍兴古城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越城发展勾勒新蓝图。
明确定位,围绕核心做文章
绍兴古城,总体上一年比一年出圈,一年四季红火。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前来打卡的游客摩肩接踵。对古城的独特价值,各界人士认识持续深化。文史专家的共识是,绍兴古城是绍兴人文集大成者,是中华人文的典型代表。而城址的稳定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特点,是这座城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
“绍兴古城的最大特点是2500余年城址未变,且历经千年依然有这么多人生活在古城里,人和古城是共同成长的。这是一个‘活着’的古城,有生命力的古城。”华汇集团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陈扬说。
在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组织的这次思想碰撞中,来自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文旅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傅建祥提出,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及周边文化景观,是绍兴“十五五”文旅空间布局的重中之重,也是这座城市未来文旅发展的核心。
傅建祥认为,未来围绕这一发展核心,还是需要通过对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的规划与开发,加强对越子城、仓桥直街、八字桥等区块的保护利用,通过高楼降层、拆违除障,重现白墙黑瓦、古桥台门的古城风貌,展示河湖密布、水道纵横的水乡风光,卧薪尝胆、“我心光明”的江南风骨,刚柔合一、雅俗共赏的民俗风情,凸显绍兴作为国际化文旅城市的独特个性。抓住绍兴文化的“眼”。他说要保护会稽山自然环境和古越文化核心资源,实施包括大禹陵为中心的10大遗址保护地在内的多个文化传承项目。要整合鉴湖、浙东运河、曹娥江等水域资源。要重视绍兴老城区有机更新,通过打造名校、聚集名人,实现文化名城保护升级,创建绍兴古城文旅发展新模式。要通过唐诗之路,串联起会稽山、天姥山、鉴湖、若耶溪等名山名河资源,打造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旅游风景道的黄金旅游带。
保护利用,认识“城”和“人”
人,是这座城最好的“活态”传承。“文化更新需要一代代人的积累,古城遗产从哪里来?”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咨询专家林抒深度参与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他通过梳理绍兴从1982年以来保护工作的一系列落实举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让古城保护更精准,规划科学设计更合理,业态更丰富,传承才能持续,运营才能长久。怎么做好传承,关注点更多在人。参照历史和其他古城的发展路径,还需要更多关注当下现代人的多元需求,打造优质项目。绍兴古城中传统的历史街区,就是这座城“活态”的文化遗产,可以作为经典研究,通过小尺度、微创式改造,在保持历史肌理的同时有机更新,与城市联动发展。
“绍兴还有很多好的历史街区,值得深度开发。”林抒提出,城市更新应与古城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古城的更新提档由单项向专项转变,要打造像沈园、柯岩景区这样的新的经典,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传承发展,抓准城市“IP”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可见,非遗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传统的现代生活是非遗,有商业的文化可以成为非遗。”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提出,古城与非遗共生,应对现有非遗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和分类,对一些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保护。该抢救保护的,可实施数字化再现,也可进非遗馆、博物馆展示起来。但对大量生活化的非遗和传统文化,应强化他们的商业属性,用市场行为让年轻人拥抱,变非遗为经济和流量,让非遗成为消费和日常。
何俊杰说,要更高层次构建绍兴文化发展战略,围绕绍兴“文态”,加大考古和申遗力度;围绕非遗的创新转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的力量有多强大?传承发展的核心是什么?看到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圈之路,浙江特立宙动画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清更加坚定“绍兴师爷”的“文化+探索”之路。古城的文化符号很多,有黄酒、名人,书法、越剧等。绍兴这座城需要一个IP,一个文化符号,比如“绍兴师爷”形象鲜明,就是很好的城市代言人。
多维驱动,打造保护样板
从顶层设计出发,颁布《古城保护条例》,创新“四个一”体系,破解古城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从活化利用着手,打造“古城项目群”,形成“一城一桥三故里”的古城空间格局;兼顾居民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保护,实现“古城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一举三得……实际上,近年来,加快重塑城市文化体系,高水平推进古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绍兴已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古城保护利用模式,形成了可推广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经验。但各种宏观因素叠加,古城保护利用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未来怎么样更好?
“通过产、城、人、文、景五个维度的驱动,推动‘文商旅’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共生,向高附加值演进,形成新型产业链和价值链,将绍兴古城打造成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应锋建议,要以全城申遗为导向,打造名城创新发展的绍兴样板。未来随着古城项目群的陆续建成,亟待打造一条旅游标识清晰的闭环旅游步道,探索更多沉浸式文旅体验。
产城文旅融合,需要以一批经典性、全局性项目为抓手。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智麟提出一条思路,建好“院士馆”,夯实“名士乡”基础。同时,加快塔山人防改造,越子城保护利用(府横街小吃)和鲁迅故里综合保护(二期)等项目建设,擦亮古城IP,彰显古城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继“陆游”之后,像“张岱”等名人,就可以成为绍兴新的名片。在深化运河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加强研学游体系化、品牌化建设,优化水上游线路,推动沿线景观“串珠成链”,打响“江南水乡看绍兴”品牌。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