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全国首个以“唐诗之路”为主题的原创大展正在新昌博物馆举办,240件(套)唐朝文物集中亮相,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风采与诗路繁华。“在‘唐诗之路’上看唐朝文物是很特别的一种体验,这里的每一件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流动的诗篇,‘诗路’因这些文物而更加具象。”中国美院学生徐可宣在观展后深有感触地说。
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上世纪末,有新昌学者提炼出“唐诗之路”的学术观点,使之成为新昌的文化名片。它串联起天姥山、沃洲湖、大佛寺等总面积达126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其内风光秀美、名胜众多,是自唐代起就吸引无数文化“大咖”前往的“网红打卡地”,故而留下了“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的美誉。
但如同大多数文物一样,“诗路”的文化价值多年来多以静态呈现。如何完成“唐诗之路”的活态传承、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转化,成为一代代新昌人思考的课题。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下,当地累计投入近200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和文旅开发,将沉睡的生态资源一一唤醒,让千年诗篇重焕新生,有力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生态保护夯实了转化基础。新昌以全域治水为起点,统筹推进乡镇污水零直排和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推动新昌江、澄潭江、黄泽江“三江”交界断面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14个地表水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在此基础上,当地又斥资60亿元实施天姥山生态保护工程,先后建成32公里生态堤防、1500亩湿地和45公里生态绿道,系统修复80%以上废弃矿山,全力织密山水生态网络,使这条蜿蜒于青山绿水间的生态绿廊,成为唤醒诗路记忆、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
项目赋能激活了文化基因。一方面,新昌大力推进唐诗文化园、鼓山唐诗公园等文化地标建设,以大佛寺、十九峰等景区为取景地,创新推出新昌文旅精品短剧,让唐诗文化从文献典籍走向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创新“诗画山水+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模式,在天姥山、大佛寺等景区推出《梦游天姥》夜间光影秀等唐诗主题实景演艺项目,通过现代技术构建唐诗文化沉浸体验场景。
产业融合搭建了“变现”桥梁。今年4月,“缘来新昌·音你而来”演唱会在新昌体育场隆重举行,近2万名乐迷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让这座小城瞬间成为焦点,也让千年诗路焕发新的生机。因“诗路”而火已是新昌文旅业的常态。近年来,当地连续打造百余个诗路文旅项目,联动乡村新业态培育,全面布局唐诗文化全域旅游格局。同时,积极推出“浙东天姥唐诗宴”“天姥红”茶叶等10余个文旅产品,多维度拓展品牌影响力,真正实现生态资源向文旅品牌的高效转化。
如今,这条“生态筑基+文化赋能+产业富民”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已越走越宽。去年,新昌旅游市场数据亮眼,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同比增长11.13%,过夜游客达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3%。今年“五一”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16.74万人次,旅游收入2.88亿元,成为长三角短途游“现象级”目的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