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六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了一位备受疾病困扰的张大爷(化名)。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过去几个月里,大爷饱受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之苦。
在三六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过科室医生王科和杨力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再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淋巴结活检病理及PCR检测等,谜底终于被揭开——困扰张大爷的竟是“猫抓病”。
曾被爱猫轻微抓伤却未重视
原来,张大爷是一位爱猫人士,家中养有宠物猫。数月前,他曾被爱猫轻微抓伤,当时未予重视。随后,他出现了颈部进行性增大的鸡蛋大小肿块,伴有红肿热痛,局部破溃分泌脓液,同时有反复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虽多方求医,但因症状不典型、病史询问不够深入等原因,症状未见好转。
王科介绍,此次让张大爷生病的“元凶”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主要由汉赛巴尔通体细菌引起。该细菌寄生在猫的口咽部,通过跳蚤在猫群间传播,但猫自身通常无症状。并非罕见病,但因其症状多样、潜伏期长、且常被患者和部分医生忽视的宠物接触史,极易造成漏诊、误诊。针对张大爷已形成的化脓性淋巴结脓肿,科室医护团队及时为其进行颈部淋巴清扫术,患者术后配合治疗,目前张大爷恢复良好,肿痛消退,已康复出院。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是标志性特征医生在此提醒,猫抓病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第一是直接接触:被猫抓伤、咬伤,或猫舔舐人类皮肤破损处(如伤口、眼睛等)。第二是高危猫群感染:幼猫(<1岁)或流浪猫携带率更高(约40%),因免疫系统未成熟且易感染跳蚤。
第三是非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但同一家庭可能因接触同一只感染猫而多人发病。一般得了猫爪病,潜伏期感染后3天~2周就会出现症状,少数可长达数月。早期局部表现为抓伤处出现红色丘疹、水疱或小溃疡(直径3~4mm),常被误认为虫咬,多位于手臂、头颈部。
淋巴结肿大:抓伤后1~4周,邻近淋巴结(如腋窝、颈部、腹股沟等)肿胀如鸡蛋大小,伴疼痛、红肿,可持续数月至1年。
全身症状:约1/3患者出现发热(>38℃)、疲劳、头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能并发肝脾肿大、肺炎或脑炎。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是猫爪病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如果被猫抓伤,被抓伤后要立即清洗伤口,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并涂以碘酊或酒精消毒。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可采用局部热敷或理疗等方法缓解症状,避免挤压或按摩。若疾病处于急性期或出现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化脓,可进行手术引流。药物治疗结合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的方法,可缩短疗程。
(内容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