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警惕中小学生暑期成电诈“帮凶”

2025-07-14 15:11

来源:

近日,北京市部分学校家长收到通知,诈骗分子以日结150元等优厚条件为诱饵,诱使多名中小学生发送诈骗手机短信,助力诈骗引流。目前,此类案件已涉及各学段学生,年龄最小11岁,最大17岁。日前,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发布5起警示案例,提醒学生及家长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暑期来临,学生上网时间增多,更易成为诈骗分子目标,面对层出不穷的骗术,家长和孩子该如何加强防范,远离电诈陷阱?

北京的张先生的孩子正在上初中,6月底孩子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说可以做任务赚钱就接了任务,没想最后钱没拿到,手机号也被封了。

张先生的孩子告诉记者,他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在评论区说,通过给其做任务,可以赚到200元,联络之后对方说帮其公司做一个什么推销活动,联络确认“可以赚钱”之后,对方发来一大串的号码,还有推销的文字,让他依次把它们发到短信里面,后来他才发现是群发。对方让他全程录屏,并且把录好的视频发过去,没有想到完成这些之后,对方就再也没有给他发过消息了。当天下午手机短信传来消息说他的手机号码疑似有诈骗的(行为),已被封了。

此前,浙江台州市反诈中心也汇总发布了类似的预警。台州市反诈中心民警周宇峰介绍,学生群体因法律意识薄弱被诱骗参与违法犯罪的情况有所上升,出租社交账号卷入诈骗也是比较常见的骗局之一,严重的会被行政拘留和罚款,个人征信记录也将同步标注违法信息。

17岁学生曲某在朋友圈看到租用微信号每日租金50元的广告,为了赚取零花钱,对方要求个人账户、支付账号全部交出,并解绑了手机、删除了好友。3天后,其账号被用于冒充海外代购实施诈骗,导致两名受害人支付了清关费数万元。警方调查发现,曲某的微信在租借期间发送了诈骗信息200余条,涉案赃款均通过微信支付流转。曲某声称只是想赚点钱,不知道对方的用途,但因为主动配合解绑操作,多次忽略微信安全风险提示,被认为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

据了解,诈骗分子多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兼职信息,打着“轻松赚钱”的幌子,诱导学生参与。在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发布的5起案例中,有的学生发送诈骗短信,有的拉人进诈骗群,还有的出租微信号或提供通话帮助,均受到相应处罚,部分情节严重者甚至面临刑事指控。

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虞浔向记者表示,诈骗分子诱骗未成年人成为“帮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过游戏软件、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其中最常见常见的套路就是“兼职赚钱”

针对暑期学生兼职诈骗高发态势,虞浔提醒:所有“低成本、高收益”兼职都可能暗藏犯罪风险。未成年人要牢记三点,一是拒绝“轻松赚钱”诱惑,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要求发送短信、拉群、租号的行为均属违法;二是要善于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账号、密码、验证码;三是遇到可疑情况立即告知家长或老师,不轻信、不透露、不参与、不转账,保存证据报警,并向警方求助。(据中国之声)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