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想趁暑假给孩子“补”一些东西,比如一门球技、一些课外知识、一项求生本领,可往往不是缺啥补啥、对症“补”;要知道每个孩子“缺”的东西不一样,不妨按下“冷静键”,搞清楚自己的本质需求。
暑期是科普、体育、艺术类培训班的旺季。当下,各类名字花哨、概念玄乎的培训班借着家长“不想孩子浪费时间”的心理,用浮夸的包装和噱头赚足眼球。为此,家长要擦亮双眼,孩子要按需培训。
笔者观察发现,这些培训班的乱象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概念炒作泛滥,动辄用“量子速读”“全脑开发”“AI神童训练”等违背科学常识的概念包装课程,用玄乎其玄的表述制造“高科技”“高成效”的假象;二是头衔营销浮夸,机构热衷于打出“金牌教练”“蛙泳冠军”等旗号,海报上的“冠军导师”履历光鲜,号称曾获全国赛事奖项,实际却可能只是某个范围的邀请赛,教学细节中更可见捉襟见肘之处。
这些“高大上”头衔的背后,藏着对家长心理的精准拿捏,用“权威”标签消解选择焦虑,用“稀缺”人设制造报名氛围。但剥开包装会发现,许多“金牌教练”连基础教学资质都不具备,“冠军导师”的课程内容更是与宣传中的“专业体系”相去甚远。那些看似前景无限的培训名称,实则可能与实际授课内容大相径庭,甚至课程本身并无太多实质价值。
面对这类花里胡哨的培训,学生和家长首先需要按下“冷静键”,搞清楚自己的本质需求,而非盲目跟风。说到底,真正的需求应基于自身的短板、兴趣或长远发展,比如孩子逻辑思维方面薄弱,与其被“AI思维特训营”吸引,不如先判断是计算能力不足还是逻辑理解有偏差,有时一套针对性的习题加家长耐心辅导,可能比高价课程更有效。唯有守住判断需求的底线,才能让培训真正服务于成长,而非沦为营销的“买单者”。许多家长都想趁暑假给孩子“补”一些东西,比如一门球技、一些课外知识、一项求生本领,可往往不是缺啥补啥、对症“补”,要知道每个孩子“缺”的东西不一样,态度不行的最该补态度,习惯不好的最该补习惯,知识不够的最该补知识……
更深层看,花里胡哨的培训乱象,折射出当下培训行业的困局:大量机构涌入赛道导致同质化严重,只能靠“新奇特”包装突围,陷入“比噱头而非比质量”的怪圈。这就需要孩子和家长主动戴上“透视镜”,穿过“包装迷雾”,看清实质性内容,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具体可通过“三问三看”辨真伪:一问培训课程,看是否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内容模棱两可的大概率是忽悠;二问学习效果,看如何衡量教学目标,目标越贴合实际越靠谱;三问资质证书,看教师的专业背景、从业经历及机构的办学许可,核实赛事奖项的真实性。毕竟,真正的实力从来不需要靠“绣花枕头”博取眼球。
治理此类乱象,政府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作为,通过系统性治理斩断虚假营销链条。针对素质类、兴趣类培训班,应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资质认定标准;对违背科学原理的伪概念课程,直接列入“负面清单”。说到底,当家长在选择时“有据可依”,暑期培训才能剥离浮躁外壳,回归育人本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