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反绝杀。到了最后的5.7秒,比赛依旧打得难解难分,胜负的悬念就在全场最后一次出手。高水平职业联赛里的场景,几乎完整地复制到了“浙BA”越城主场首战,让观众看得过瘾。
这场备受观众期待的“同城德比”,打出了激烈,带热了氛围,当然也激活了每个人心头的运动潜能和热情。越城这几年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棒垒球之城”的光环。不过,“浙BA”赛场内外四溢的激情也让人看到,其实越城完全可以是“篮球城”。
这里群众基础深。一项运动能走远,关键在于参与面有多广、人才根基有多深。依笔者观察,越城中小学生中的篮球人口为数众多,这几年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周末走进几家主要篮球培训机构,里面一派繁忙场景,篮球碰撞的咚咚声奏响运动最美乐章。越城区体育培训机构众多,最大的一家,其校区遍布城市东南西北中每一个区域。
这里硬软件一流。如果从空中俯瞰越城,数一数运动场地的话,数量最多的一定是篮球场。除了市奥体中心、区体育中心和棒垒球中心的专业球馆,轻便的篮球场地在大中小学校、居民小区的场地星罗棋布。几大专业场馆举办专业赛事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区体育中心为例,她曾经是浙江男排、女排多年的固定主场。市奥体中心更不用说,还举办过亚运会篮球比赛。所以,越城区“浙BA”赛事组织,一看就举重若轻、驾轻就熟。
篮球参与门槛低。回到篮球说篮球,门槛低是篮球在世界各地都能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简单看一下越城篮球队的构成。入选的18名球员,有学生、警察、教师等。受邀担任“中场秀”嘉宾的江一燕,赛前也能在罚球线上一投即中。所以,这项运动没有门槛。不论男女老幼,仿佛只要上场,球场就是你的秀场。
当然,既然是业余联赛,其场面和强度肯定无法和职业联赛相提并论。但业余联赛的可贵和可爱之处,就是场上选手都是身边人。他们是老师、警察,是私营业主、镇街干部。看着身边人在场上挥洒汗水,为争取胜利拼到身体和精神的极限,观众就特别容易共情,愿意为他们加油呐喊。这是本土联赛红火的基因和底层逻辑。业余球员的可贵之处,还因为他们很纯粹。越城队的首个主场比赛,是最后阶段被读秒反杀的。如果纯粹出于功利心的话,越城队拿到的最后两次球权时打法只要“消极”一点,消耗掉比赛时间,那么胜利几乎板上钉钉。但球员拿到球就想攻的冲劲,其实在比赛场上弥足珍贵。
“浙BA”火了,球员、观众热情高涨。既然是城市联赛,卷的就是城市形象。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常态化搭好本土赛事的平台,让运动热、观赛热、文旅热能贯穿一个赛季、持续更长时间。用好方方面面的资源,趁热打铁,久久为功,耐心培育。我们更期待,市民观众每个周末都能自然而然地走进球场,像看戏、观影或下馆子一样看场球,形成固定期待和消费习惯。哪怕篮球大战收官了,也还有足球、棒球、羽毛球等接着“热闹”。搭好一个平台,球场内外,一定会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发生。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