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新昌,许多人家都会做一种不用面粉的饺子——芋饺。这种越地小城的特色小吃,以芋艿、番薯、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入口细腻顺滑,俗称“一溜下”;嚼之软糯留香,主打一个“鲜”字,为长辈总说的“鲜掉眉毛”的吃食。
乾隆年间,芋饺便已风靡新昌城内外,传习至今,已成乡人或居家或待客的一道传统美食。当年父亲远赴重庆读大学,也是吃了奶奶做的芋饺去坐绿皮火车的。
做芋饺,芋艿一定要好。新昌多山地,土质适合芋艿生长,产出的芋艿质地细腻,天然就是上好的食材。北宋苏轼说芋艿“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用来夸赞新昌芋艿毫不为过。以前困难时期乡人难得吃一回鱼,用谐音相同的“芋”代替,便有了“年年有余”的喜庆意味。这地里长的“素鱼”逢年过节是必备的。
做芋饺自然要用上本地芋艿,用筷子在上面扎些小洞,上锅蒸熟。出锅的熟芋艿去皮后,趁还滚烫时,用大号饭勺把芋艿压扁,将红薯粉拌入。再持一杆小杵捣匀,捣至泥样,便是待用的“面料”了。馅料是土猪肉,加碎荠菜、小葱,再撒上食盐、淋上香油。包芋饺倒也没啥特别,揪下一小团“面料”,先搓圆,再压扁,塑成小圆片。舀一小勺馅料放进去,两手大拇指和食指顺势一捏,捏成个三棱锥形,中间那“人”字凸起像极了奔驰车标。芋饺煮法和水饺类似,煮至半透明,放些葱花、香菜,便可以起锅了。芋饺皮有个特点是紧致,汤汁不会渗入馅中,一小碟醋就能蘸上一大碗芋饺了。这道美食可以做菜肴,也可以当主食。
奶奶做芋饺是一把好手,奔九十的人了,还舍不得歇了这门祖传厨艺,和小辈一道和“面料”、拌馅料。我们逢年过节回老家,必定是要尝尝她亲手做的芋饺的,我们返杭前她还要做上一大盒让我们带回。丈母娘是临安人,平生头一回尝芋饺,便连连称道:“好吃!好吃!”说要做奶奶的徒弟,跟着她学包芋饺。我们小辈更是非奶奶做的才爱吃。
早年间,奶奶做得勤,我们也吃得欢,几天不吃便生出馋虫。奶奶家住大佛寺边上一小区,距景区不过一炮仗路。少时卧佛刚开凿好,景区对小孩看管得不严,我就偷偷溜进寺院想看个新奇。
近晚时分,我落汤鸡似地回家。奶奶打着伞,早已等候在小区门口。我后来方知,她为了寻我,四处问人,都快急疯了。见我像水中被捞起的狼狈样,她没好声气地一顿数落:“野到哪里去了?你个猢狲精!”我大气不敢出。“晚饭不要吃了,饿一晚上!”她余怒未消,撂下我气咻咻地走了,脚步叭哒叭哒溅起一片水花。自知犯了错,我蔫蔫地回到家中……渐渐觉得睡意如奔兽袭来,一头倒在床上,进入沉沉的梦乡。
奶奶是个急性子。我以为她真的生气、要让我饿肚子了。可是那晚,她还是做了一碗荠菜肉馅芋饺,轻手轻脚推门进来,放在了床头柜上。我醒来已是晚间时分,饥肠辘辘,想找点吃的,恰逢其时地闻到了一缕悠悠清香。望着那碗汤中漂着葱花的芋饺,所有的委屈都在瞬间融化。荠菜芋饺无比诱人,我拿起勺子舀起,三下五除二,真的是“一溜下”地爽。这一碗莹莹润润的芋饺,代表着奶奶的宽厚和慈爱,浓浓的亲情散发出馨香的真味。
爷爷走了,奶奶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做芋饺。再次吃上奶奶亲手做的芋饺,那是在我婚后她第一次上门。见到我那大肚弥勒模样的岳母,难得开心,主动传艺授技,教会了她做芋饺。“拌芋艿和番薯粉的时候,一定要趁热!”临行时,她在电梯口还不忘对我岳母叮嘱道。“我老了,以后芋饺就靠你们做了!”奶奶心里有一面镜子,镜子里照见的,是她对厨艺失传的忧心。前不久,奶奶刚做过心脏手术,身体大不如前。这碗芋饺,虽和以前是一样的好吃,我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芋饺不可无馅,家不可无亲情。我们回不到过去,有芋饺可以。我们留不住亲人,有芋饺可以。我们望不见故乡,有芋饺可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