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走在田埂上。”这情景似乎很有点诗意,让人向往,但并非如此。当年,绝大多数农村人每天赤脚,奔波在田头地间,其实也是无奈的事。
就我而言,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确实没穿过几双像样的鞋,村里人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形。那时,母亲想方设法做几双布鞋,让家人能够在必需的时候穿上,应对大冷天或者去正式场合参加一些体面的活动。做鞋不但要技术,更要时间和布料,鞋底尤其麻烦,家庭主妇要做一家人的鞋,实在太难了。因此,大家平时只能光着脚,走在田间地头。
夏日中午,赤脚走在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石板上,第一脚踩下去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冬日的早晨,无论是田埂还是石板路,一层白霜,赤脚踏上去,人都会透心凉,脚很快就麻木了。
记得我读小学、初中时,班上基本是赤脚学生。那些年曾经流行一句话:练就一副铁脚板。可惜脚底皮是厚了一点,但离铁脚板还很远。于是,便会不时出现脚底被尖利的小石块或者碎玻璃划出一道口子流血不止,但那时也不当回事,找块碎布头缠一下。唯一的一双布鞋只有在冬天才会穿上,如果下雨了,那就脱下鞋子,赤脚跑路回家,绝不能把鞋子弄湿。说到底,那时的脚比不上鞋子珍贵。
上高中时,家里给我买过一双解放牌球鞋,那可是一件大事,我一般不舍得穿,只有在体育考试测验,或者参加重要的大会才穿上。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赤脚走田埂,淌在泥水中,个中苦楚难以言说。尤其到了夏季的“双抢”,下午拔秧种田,田里的水就像烧开一样烫人。那时,赤脚走在田埂上,绝对感受和体会不到一点点诗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到田地干活,也大多穿上了半靴或者其他鞋子。如今,路上赤脚的人已不见了。有时候我突发奇想:是否应该再去尝试一下“赤脚走在田埂上”?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