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陈友传的父亲意外去世。当时没有电话,家里又不知道如何打电报,等弟弟的挂号信送到青海,已是3个月之后的事。那时,陈友传已经结婚,妻子周幼文随他在青海居住。天高路远,他最终只能寄了笔钱回家,帮助解决母亲和两个弟弟一年的生活开销。1962年,陈友传的儿子出生,他一个人再难负担一大家人的生计,妻子和母亲反对他继续留在青海工作,多番犹豫,他最终选择退职回家务农。
回顾在青海工作的这7年,陈友传对那段岁月的第一印象依旧是“苦”,但细细品味,却有太多奋斗的瞬间让他难忘。“高原的天特别蓝,万里无云,星星很亮,我永世难忘。”他说,那时他多次骑着马、骑着骆驼去押运物资,一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望无际的草滩。夜晚休息时,他就躺在地上看天,思念故乡。同行的是藏族同胞,两个语言不通的青年就靠着眼神和比画,相互扶持着走过几百公里路,周而复始。
在陈友传写给父亲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柳树般的适应性,有松树般的坚强性。”这是他对父亲的保证,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回到诸暨后,陈友传将这种精神延续了下来,尽管生活拮据,但他脚踏实地,靠着种菜、卖菜,撑起了整个家。
如今,陈友传已近90岁,妻子已离世。由于生病,他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远行,便开始撰写自传。“在人生最好的年纪,我奔赴西北,去了祖国需要我的地方。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前赴后继,青海的落后面貌才得以改变,藏族同胞的生活才能够越来越好。谨以这本自传,勉励后辈,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