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一早,在诸暨市暨阳街道侣东村吴家自然村,记者见到了陈友传。老人站在门口迎接,步履稳健,头发服帖地梳在一边,看上去整洁又精神。他的手上拿着厚厚一本自传,是儿子替他将手写的故事打印成册,留作纪念。其中,篇幅最大的就是那段难忘的青海岁月。
陈友传出生在诸暨市陈蔡镇上市头一户经商人家。1956年,经历了中考失利的他,在得知祖国西北需要青年支援建设后,毅然报了名。“那时候,我的家庭遭遇了变故,经济条件特别困难。所以,获得一份能为家、也为国出力的工作,是我很向往的事情。”怀揣着这样的憧憬,即便父母心疼此行条件艰苦,多番劝阻,陈友传还是坐上了这趟支援青海的列车。那时的他,对青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里描写的大漠孤烟、金戈铁马,坐在不断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列车上,他不停地猜测,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西北能否容下这么多青年的雄心壮志呢?
时值酷暑,陈友传和其他15名绍兴老乡被分配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供销联合社任职,身边的同事都是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年轻人。“下了车,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太荒凉了。”陈友传回忆,一眼望去,青海的风景是连绵不断光秃秃的山,与故乡的青山绿水全然不同。除了环境恶劣,当地的饮食、居住条件更是简陋,让不少同去的青年打起了退堂鼓。“我们每天吃的都是青稞馒头,口感又糙又硬。有的时候,也用面粉糊点水,捏成团或做成面条,放在铜锅里煮,燃料用的是干牛粪。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一顿米饭,配点咸菜。”他说,住的地方就更不用提了,当地只有毛坯房,条件最差的时候甚至只有一顶帐篷。
生活条件艰苦,陈友传却来不及担忧,很快投入了工作。在那个年代,初中生在青海也相当稀缺,再加上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打算盘,熟练掌握了计算技能,因此被调到了联社的批发站工作。因为基础好,又肯学能干,他很快就独立上手,每月能拿到64.75元的工资。
凭着这股韧劲,1957年,陈友传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在异乡闯出了一片天地。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