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我对于饮食起居始终抱着必须简单快乐的原则。于是,在处理“头顶大事”上,我也开始拥抱快剪。
但凡在一些商场、百货店,似乎都能找到这些“快剪店”。快剪,要义在于一个“快”字。因为不用洗头,也很少排队,随到随剪,加之价格亲民,少则10元,多则不过15元,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消费圈。
说实话,主要还是小孩与老人两头。作为退休族,我爱上快剪,大抵是因为前年暑期陪同从上海回老家度假的外孙赴“快剪店”快剪,在全程观览以后始心有所动。看到理发师傅满脸笑容的热情,加之理发过程中“不攀谈、不推销、只剪发”的专注,前前后后不过5分钟的剪理,可谓解了我心急不耐烦的愁虑。
说到不耐烦,除了不愿长时间等候,我更厌烦一些所谓高级美容美发店噱头十足的“推销”。记得刚退休那年,因为懒得路远迢迢回机关理发室,就选择在本小区的一家高档美容美发店理发。早就听说这位理发师是从上海学成回老家的,手艺挺不错。确实,一上手,我就感觉他手艺的熟稔和精细。然而,让我生嫌厌之心的,则是理发到一半,他就开始鼓噪他的“包年推销”“打折优惠”,吹嘘他的染发剂纯属天然、国外原装进口,尤其再三提醒我马上签约——大有“绑架”之味。好在我善于斗智斗勇,提议“容我理好发再定”,他总算暂时予以了“松绑”。
自此以后,我更坚定了对于快剪的向往。言及快剪,总会有一些人拿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觉得“便宜没好货”。虽不能说快剪师傅个个手艺绝顶,但也不能因此抹黑快剪。依我个人的体验来看,除了速度快了,手艺会毛糙点,发型相对僵涩些外,其他确乎很难挑出毛病。
我心仪快剪,也缘于我曾经是一名“快剪理发师”。想起就读大学那几年,两个平行班中的多数男女同学,我都给他们理过发,且只理发而不洗头,故而与现今的快剪颇有点类似。而在频频的快剪中,我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理发理念——依年龄、脸型、发质等设计发型后,剪掉不少头发,但看上去好像跟没理过发一样,这便是理发的最高境界。这个理念,也得到了给我快剪的这位小哥的共鸣。就这样,他也开始注意改进并完善大刀阔斧剪理以后的修、剃、刮等程序性细节。
夜幕降临,人群熙攘,霓虹闪烁,此时也是“快剪店”最繁忙的时刻。有一天,我走出“快剪店”,不经意地回望,瞥见落地窗内快剪小哥那聚精会神、麻利快捷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这或许能算快餐化时代的典型一幕。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赵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