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陈友传在青海支边时结交的一位好友循着记忆,按照陈友传曾告诉他的“老家地址”,给诸暨当地派出所写了这一封信。最终,中断联系60多年的两位好友取得了联系。
1956年8月1日,一列满载着支边青年的火车从诸暨火车站缓缓驶出。历经三天两夜,1000余名浙江青年被分配往青海省各地,支援边疆建设,挥洒青春热血。69年后的今天,再度回首这段峥嵘岁月,89岁的陈友传记忆犹新,他提笔写下了这段经历,并将其编入家谱,以此教导子孙后代铭记祖国建设的不易。
初到青海,青稞馒头就雄心
7月8日一早,在诸暨市暨阳街道侣东村吴家自然村,记者见到了陈友传。老人站在门口迎接,步履稳健,头发服帖地梳在一边,看上去整洁又精神。他的手上拿着厚厚一本自传,是儿子替他将手写的故事打印成册,留作纪念。其中,篇幅最大的就是那段难忘的青海岁月。
陈友传出生在诸暨市陈蔡镇上市头一户经商人家。1956年,经历了中考失利的他,在得知祖国西北需要青年支援建设后,毅然报了名。“那时候,我的家庭遭遇了变故,经济条件特别困难。所以,获得一份能为家、也为国出力的工作,是我很向往的事情。”怀揣着这样的憧憬,即便父母心疼此行条件艰苦,多番劝阻,陈友传还是坐上了这趟支援青海的列车。那时的他,对青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里描写的大漠孤烟、金戈铁马,坐在不断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列车上,他不停地猜测,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西北能否容下这么多青年的雄心壮志呢?
时值酷暑,陈友传和其他15名绍兴老乡被分配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供销联合社任职,身边的同事都是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年轻人。“下了车,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太荒凉了。”陈友传回忆,一眼望去,青海的风景是连绵不断光秃秃的山,与故乡的青山绿水全然不同。除了环境恶劣,当地的饮食、居住条件更是简陋,让不少同去的青年打起了退堂鼓。“我们每天吃的都是青稞馒头,口感又糙又硬。有的时候,也用面粉糊点水,捏成团或做成面条,放在铜锅里煮,燃料用的是干牛粪。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一顿米饭,配点咸菜。”他说,住的地方就更不用提了,当地只有毛坯房,条件最差的时候甚至只有一顶帐篷。
生活条件艰苦,陈友传却来不及担忧,很快投入了工作。在那个年代,初中生在青海也相当稀缺,再加上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打算盘,熟练掌握了计算技能,因此被调到了联社的批发站工作。因为基础好,又肯学能干,他很快就独立上手,每月能拿到64.75元的工资。
凭着这股韧劲,1957年,陈友传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在异乡闯出了一片天地。
风雪同行,五湖四海青年志
1957年底,陈友传所在的供销社机构被撤销,他再次整理行装,奔赴100余公里外的切吉区哇合乡供销社,任职财务工作。
当时,骑马是青海唯一的交通方式。“前往切吉,要走整整两天。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骑马,本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在那种环境下,只觉得很苦。”陈友传说,青海的冬天很冷,最低气温在-20℃左右,且一周里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是风沙肆虐。他每次出门,都得全副武装,穿着棉裤、棉大衣、毛靴,戴着避风镜、大口罩和皮帽、皮手套。即便如此,骑在马上依旧冷得发抖,根本睁不开眼睛。而他的干粮,仅仅只是一点饼干和冷水。
父母来信问,那么苦,能坚持吗?陈友传想了想,回复说,也有幸福的时刻。“我记得有一回,在莫合乡,手脚冻得发麻,下马的时候直接滚了下来,10来分钟站不起来,是一个叫胡世保的北京小伙远远跑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回忆起友人,陈友传很怀念。他告诉记者,那时,为了建设青海的共同目标,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青年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工作中偶遇,匆匆见一面,又各奔东西,很多人再未见过面。但正是这些短暂的相见,成了他在艰苦岁月里坚持下去的助力。“还有一次,在运送物资的返回途中,我路过了茶卡县,我的同学俞福根就在那。3年未见,未说话就先落了泪,那晚我们俩聊理想、聊家乡,聊了足足两个多小时,聊得热血沸腾。”陈友传说。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当地的汉族和藏族同胞,对这些来到西北的青年特别关心,陈友传至今仍记得他们的名字,祁富贵、花青多吉(音译)、才罗……他们教会陈友传骑马,教他当地的方言、简单的藏语,帮助他更好地融入,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遗憾的是,转眼近70年过去,陈友传和大多数人都失去了联系。“如有机会,真想和他们再见一面。”他说。
余生故土,自传传家奋斗史
1960年7月,陈友传的父亲意外去世。当时没有电话,家里又不知道如何打电报,等弟弟的挂号信送到青海,已是3个月之后的事。那时,陈友传已经结婚,妻子周幼文随他在青海居住。天高路远,他最终只能寄了笔钱回家,帮助解决母亲和两个弟弟一年的生活开销。1962年,陈友传的儿子出生,他一个人再难负担一大家人的生计,妻子和母亲反对他继续留在青海工作,多番犹豫,他最终选择退职回家务农。
回顾在青海工作的这7年,陈友传对那段岁月的第一印象依旧是“苦”,但细细品味,却有太多奋斗的瞬间让他难忘。“高原的天特别蓝,万里无云,星星很亮,我永世难忘。”他说,那时他多次骑着马、骑着骆驼去押运物资,一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望无际的草滩。夜晚休息时,他就躺在地上看天,思念故乡。同行的是藏族同胞,两个语言不通的青年就靠着眼神和比画,相互扶持着走过几百公里路,周而复始。
在陈友传写给父亲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柳树般的适应性,有松树般的坚强性。”这是他对父亲的保证,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回到诸暨后,陈友传将这种精神延续了下来,尽管生活拮据,但他脚踏实地,靠着种菜、卖菜,撑起了整个家。
如今,陈友传已近90岁,妻子已离世。由于生病,他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远行,便开始撰写自传。“在人生最好的年纪,我奔赴西北,去了祖国需要我的地方。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前赴后继,青海的落后面貌才得以改变,藏族同胞的生活才能够越来越好。谨以这本自传,勉励后辈,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张伊力 通讯员 蔡建伦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