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百千万”善打“组合拳” ——广东广州市花都区强村富民显成效

2025-07-12 16:51

来源:

图为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游客在油菜花田游玩。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主线,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总结推广资源盘活法、“土特产”带动法等,在农民增收共富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2024年,该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9%,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农业总产值连续两年“超百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 提升市场竞争力

花都区依托区域内不同特点的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供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023年以来,全区新增“国字号”农产品1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总数全市并列第一。花都蓝莓、盆景等产品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备受青睐。

花都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开发全国首个AI技术与传统盆景技艺融合的系统——“AI微景智成”,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盆景艺术节,持续擦亮“瑞岭盆景”金招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打造集种植栽培、交易交流、创作培训、科普展览、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广东省特色精品示范村、岭南盆景园艺文化艺术名村。

瑞岭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花都区获评以瑞岭盆景为主的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4年瑞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3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万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花都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农业赋能增效、农产品品牌增值、农民收入增加。

依托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花都区积极引导渔业企业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带动近1.2万名从业人员增收致富。探索推广人工智能“芯片鱼”技术,推进规模化繁育、品种改良、鱼病防治、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推进流水式智能控温控速孵化系统建设,营造适合鱼卵孵化的养殖环境,实现特定鱼苗孵化成活率提高50%以上,打响“花都鱼苗”品牌,鱼苗畅销东南亚、非洲等地10多个国家。

培育新型业态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花都区引进工商资本,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将美丽田园转化为美丽经济,延伸富农增收产业链。

花都区赤坭镇蓝田村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引入合和蓝田公司,投资8.9亿元,规划面积3000亩,打造集娱乐休闲、科普观光、餐饮度假于一体的大湾区康养旅居生活文化综合体——蓝田紫林·童心小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该项目带动镇村“土地增值、村民增收、集体增效”三增共富。2024年10月1日园区开业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仅单项停车费为村集体增收超40万元。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1464万元,同比增长17.3%。

以文化振兴为抓手,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花都区通过“文化复兴”重塑古村价值焕发活力生机,打造文化IP,为经济注入新活力,变文化“软实力”为共富“硬支撑”。

塱头村与唯品会合作,通过公益性投入开发乡村振兴项目,以“文化旅游产业导入、乡村振兴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村风貌提升”为主要建设内容,打造高度浓缩传统文化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的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实现古村落资源的有效活化利用。

春阳台入选广东省2024年度“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名单,获农业农村部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的创意典范奖,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向全球推介。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9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4倍,创历史新高。2024年村集体实现收入329万元,人均收入4.1万元以上。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