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叠加国内的“内卷式”竞争,让许多企业面临双重考验。近日,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在绍兴柯桥区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深入了解纺织行业在破除“内卷”、寻路“出海”方面做出的新尝试。
“内卷式”竞争 源于需求端萎缩
不少企业家在现场表示,存量市场的博弈,将是今后市场竞争的长期主题。在需求市场订单减少的影响下,传统制造业为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被迫卷入价格战。为了提供价格更加低廉的商品,企业不得不寻求低成本的原材料、厂房土地、用电用水等生产资料。
“今年出租厂房的退租面积较大。在退租的群体中,约3/4选择迁往房租更加便宜的园区,而剩余1/4的租户选择退出行业。”浙江小轩窗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轩在会上表示,国内存量市场的博弈,使内销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而订单的萎缩则倒逼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同时,也可能造成部分企业不择手段降低成本,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浙江小轩窗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国轩
为了避开国内竞争,该公司通过跨境电商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每年约1.5亿美元的稳定收入。对此,周国轩分享道,他们公司的海外市场虽然以美国为核心,会受到地缘政治的一定影响,但是公司将碎片化的欧洲市场“化零为整”,总的体量依旧可观。
主营高端纺织印染的浙江新乐纺织化纤有限公司则在东南亚实行“国外本土化”策略。“越南等东南亚诸国都有众多本土服装企业,我们派人在别国设立办事处,给当地服装厂供应原料。”浙江新乐纺织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晖表示,在优质面料方面,我国可对东南亚本土面料形成“降维打击”,而作为原料供应商,在获得稳定客源的同时,还能减少国内“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影响。
浙江新乐纺织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兆晖
“走出去”的前提 是持续创新
在纺织产业链方面,国内具有先发优势,其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部分产业环节逐渐向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的东南亚转移,技术的差距也在此过程中逐步缩小。
“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在有意识地扶持产业集群,设备管理与人员培训也在快速成型。”王兆晖表示,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连带将部分技术与管理模式带到国外,虽然当下国内纺织业尚有5—10年的技术优势,柯桥纺织业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经验也可以作为“护城河”,但随着商业往来的不断密切,东南亚各国纺织业赶超我们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模仿可以快速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但只有研发创新,才能保证自身技术的领先地位。主营化纤的绍兴诚邦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在技术创新方面发力。“研发能力是企业屹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形势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该公司财务副总经理张卫民表示,当下化纤产品附加功能繁多,许多国际大牌品牌商要求的特殊化纤面料都会自带母粒与添加剂,其配方完全保密。为了摆脱代工厂定位,自主研发和技能改造便是企业唯一的破局方式。
绍兴诚邦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经理 张卫民
“当下的市场竞争,你若不改变便是‘死路一条’。”浙江绍肖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君说,以往印染行业只要完成客户带来的花型即可,但当下市场“内卷”严重,印染技术同质化现象普遍,若不能自主研发,结局只能是利润与订单被不断蚕食。
浙江绍肖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志君
数字化转型 是企业必经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毋庸置疑,而新兴数字技术则是实现其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场企业家一致认为,纺织业作为传统行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在环保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下,老厂的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绍兴华夏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海尧说。
绍兴华夏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海尧
同为印染企业的绍兴超超染整有限公司,也在近年投入4500万元增添了两条高速数码印花产线。“为降低用电用水成本,新疆的印染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只能在技术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与效能,再与其他公司竞争。”绍兴超超染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平勇表示。
绍兴超超染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平 勇
纺织产业链很长,从染整到纺织,每个环节的原材料与能源成本的提高,都将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企业。浙江合元针纺有限公司今年预计将投入4000多万元,打造一条智能化生产示范线。该公司总经理胡峰说,提高全链条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在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的同时,降低能耗,并减少上下游技术不匹配的风险,这既是纺织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的突破口,又是长远发展无法绕开的产业升级路径。
浙江合元针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 峰
人才培养 需政、企、校三方协同
不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全链条自动化,要想实现都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与支撑。会上,企业家们都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不少纺织企业都采用多种手段招募留存人才。
以浙江小轩窗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跨境电商业务为例,为招募有经验与能力的跨境电商管理与执行人才,该公司专门在杭州、深圳与上海成立了3家运营公司,负责相关业务。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型升级,除了依托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还要依托本地高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需要找到一个‘合力点’,即对接三方需求,培养出企业真正用得上的人才,减少人才入职后的磨合成本。”周国轩说。
绍兴恒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永海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推出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同时也要加强引进人才的监督管理,避免由于“职场碰瓷”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绍兴恒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永海
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杨宏翔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营造产业“护城河”需要政府、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协调,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绍兴纺织业突破瓶颈,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跨越,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党组书记、队长张国苗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各种地缘政治的风险也暴露出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在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企业要特别关注向新向好的发展趋势,关注产业新芽的催化与成长。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逸航 文/摄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