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嵊州老城区一家早餐店门口已排起长队。60多岁的王师傅掀开蒸笼,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便出锅了。20年前,他带着这门手艺走南闯北时,担心“嵊州”两字叫不响,总要在店门口挂上“杭州小笼包”的招牌。如今,嵊州小吃不仅在杭州西湖开出了旗舰店,还在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市、日本大阪开出了海外分店。
而位于嵊州市浦口街道的浙江丰熙食品有限公司里,王师傅带出的不少徒弟在1.5万平方米的洁净车间,与机械臂协作制作着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速冻小笼包。
小笼包是嵊州小吃的明星单品,演绎了嵊州小吃从地方走向世界的传奇历程。
一种地方风味,如何发展成为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近年来,嵊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走出了一条“小特产、大产业,小包子、大民生”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嵊州小吃,最初是当地人采用老面发酵面皮制作的“一屉小笼”,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衍生出了炒榨面、鸡蛋烤年糕、菜干饼等百余种品类。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吃苦耐劳的嵊州人纷纷走出家乡,以开小吃店创业谋生。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各自为战,市面上的嵊州小吃混乱无序,甚至像王师傅一样,打上“杭州小笼包”的招牌。
2017年开始,“嵊州小吃”集体商标统一标识、规范使用、注册保护的工作正式启动。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统一设计“嵊州小吃”标识并逐步推广,规范制作工艺和服务标准,强化各地商家的品牌意识。截至目前,已有近6400家嵊州小吃门店“改头换面”。
品牌效应的释放催生了产业化浪潮。走进丰熙食品的洁净车间,14条手工线与4条自动化生产线协同作业,日产小笼包70万只。“预计今年8月5000立方米的数字化智能冷库将投用,实现一键式出入库。”丰熙食品董事长楼小明透露,届时,从生产到仓储的全链路智能生态闭环,将驱动企业日产能从70万只跃升至100万只,年营收目标达1.5亿元。
如今,像丰熙食品这样的现代化企业正在嵊州加速涌现:嵊州越鲜食品有限公司每天能生产50万只小笼包,年销售额近1亿元;嵊州剡花食品有限公司已构建起包含老面小笼、鲜肉小笼、梅干菜小笼、烧麦、蒸饺等18种口味的产品矩阵……目前,嵊州获得SC认证的小笼包生产企业达69家。
今年初,嵊州开启小吃“六进”活动,嵊州小吃正式走进机关食堂、商超、高校、医院、高铁、航空公司等。小笼包“上天”,意味着嵊州小吃突破了地域限制,销售渠道和市场进一步拓展。这套立体化渠道网络正在改写地方小吃的发展逻辑,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持续动能。
产业腾飞的背后,是一套精准的政策“组合拳”。《嵊州小吃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构建起政策框架,3个小吃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每年25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持续注入动能。更关键的是人才培养——通过“政府买单”模式开设小笼包制作等各种小吃培训班,已培养小吃中、高级技工和专门人才近万人。
当国内市场如火如荼时,嵊州小吃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最近,嵊州市吉昌荣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裘娜分外忙碌,白天要负责新厂房搬迁,晚上还要忙着与美国合伙人商量工厂店的各项事宜。“国外市场很大。”裘娜笑着告诉记者,最近她打算去新西兰,继续开拓海外市场。
嵊州小吃海外市场的开拓离不开“剡食远航”计划。多部门联动提供“一企一策”指导,专家智库解读国际食品标准,“小笼码”链接生产、监管与消费三端,让小笼包生产过程阳光可监管。这套创新服务体系,让嵊州小吃成功突破国界,目前已有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
从西湖畔到洛杉矶,从手工匠人到智能工厂,嵊州小吃正在完成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我们要让地方小吃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嵊州小吃从业者已超8万人。这个诞生于烟火气的产业,正以百亿产值诠释着“小特产”如何成就“大产业”的发展智慧。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