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近日,柯桥区稽东镇下尉村的村民们终于喝上了与城区同源的小舜江水,迎来优质饮水新生活。截至目前,柯桥区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98.29%,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3.09%,通过构建“全域覆盖、同网同质”的供水体系,柯桥区城乡居民真正实现了共饮“一碗好水”。
作为柯桥南部山区典型的山村,下尉村过去依靠附近的鹅湖水库引取生活用水,虽基本用水需求得以满足,但每逢雨季水质浑浊,冬春连旱时又面临供水不足的困境。去年8月,柯桥区启动下尉村供水加压延伸工程,新建11公里供水管道,配套建设一体化加压泵站,接入供水主干网,实现了24小时稳定供水。这样的转变,正是柯桥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生动例子。
柯桥地形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势落差导致供水不均衡问题明显,管网安全和管理效率也存在隐患。2005年,柯桥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通过整合乡镇水厂、推进管网改造,创新“集镇水厂+补水工程+单村水站”三级供水模式。针对南部山区海拔最高区域分散供水人口饮水难题,建成52座农村供水站(加压站),配备深井、山塘水库等备用水源。历经20年攻坚,最终实现平原管网全覆盖、山区供水加压延伸和山顶区农村供水站精准保障。
与此同时,数字化变革正重塑供水体系的每个环节。在绍兴柯桥供水公司柯桥区供水综合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调控四十几公里外柳头岭供水站的运行参数。“所有设备状态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故障预警及常规操作指令均可在这里下达,并能根据系统预警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确保供水质量,柯桥区构建起四级水质全过程保障机制:在源头端建立风险智能预警系统,使爆管响应时间缩短50%;水厂端实现自动化制水工艺控制;管网端部署5167个物联监测点,覆盖4962公里管线;用户端则通过智能水表实现数据关联。通过这一智能化管理体系,柯桥供水公司实现对全区供水管网、水厂、泵站的全天候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最大限度降低外部因素对水质的影响,确保供水质量持续稳定达标。数据显示,柯桥区水质合格率持续保持99.5%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3.09%,保持全国领先。
变革仍在深化。今年3月,柯桥区以“管网年轻化、水质优质化”为目标,开启了为期3年的老旧供水管网改造计划,截至目前已有20公里“高龄”管网换新。“预计全部改造完成后,全区管龄20年以上的供水管网占比将降至30%以内,年减少漏损水量10万吨,构建起源头可控、运行可溯、漏损可防的现代化供水体系。”绍兴柯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