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链条履职”破题古城新生

2025-07-11 17:11

来源:

仓桥直街上,858户原住民延续着枕河而居的传统习俗,与之错落的430余户商家在台门格窗间孵化出引人流连的新型业态。居民与游客同享同乐,交织出朴素又浓郁的市井烟火,成为绍兴古城“人城共生”的活态样本。

绍兴古城活化的背后,是一场以法治为依托的系统性守护工程。曾几何时,当城市发展的热潮涌向千年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骤然加剧,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守护与焕新的路径之争需要怎样的“主心骨”?2019年1月1日,绍兴人大“古”字系立法的重磅之作——《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开启绍兴古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立法牵引下,绍兴创造性成立“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连同“一部法规”构建起古城保护利用的“四梁八柱”,强化了古城保护利用所需的人、财、物、制等工作基础,为协同推进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根本保障。不仅如此,市人大深度参与《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酝酿和编制,确保法规的精神内涵可以层层延展为清晰可靠的实践坐标。

法规的力量,唯有与执法共振才能显其厚重、彰其权威。6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行人大法定职权,以《条例》驱动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古城保护利用法治体系。

一方面,坚持年年听取贯彻实施报告,针对具体堵点开展专题执法检查。去年,即《条例》实施五周年之际,市人大启动深度“回头看”检查工作。条分缕析间,已累计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反馈问题与优化建议50余条。另一方面,推动“司法利剑”为文化遗产撑腰。在人大有效监督下,我市司法部门共同扛起了古城司法保护之责:检察公益诉讼基地在绍兴古城落地生根,人民法院司法实践基地亦同步设立……部门之间的壁垒在人大协调下逐步打通,一张多元联动的“法网”高效运转起来。

自此,古城保护利用告别了无序与争议,走上了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正轨。于是,9.09平方公里的古城在法治轨道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革新:高楼降层,“三山”齐出;功能纾解,风貌还原……过去几年,很多人发现这座近乎静态的古城,突然间“动”了起来。

这仅仅是开端。

2023年,以《条例》为依据的《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公布,提出“创造条件启动古城申遗”目标。这不仅是古城法治化保障下的重磅实践,更是将古城保护与发展提升至国际视野的战略升级。

市人大聚焦申遗这一最高层级的战略牵引,围绕最具代表性的“一城三故里八街区”历史遗产,多次组织开展精准监督。今年“五一”刚过,调研组就深入鲁迅故里综合保护项目现场、稽中遗址考古现场和越王城文化广场等地,对古城申遗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就完善体制机制、配强基础设施、丰富文旅业态特别是打造二次消费场景以及加大传承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如今,传统景区升级换代:书圣故里南大门叠加VR体验项目闪亮登场,东湖景区联动低空经济火爆全城,“越水长游”水上黄金游线双线齐发……文化地标接续发力:越王城文化广场建设投运,府横街“山阴城隍庙会”再现古越风情……街区活力竞相迸发:上大路、迎恩门、古城北、风越里等高品质步行街重塑古城肌理。去年,古城所在越城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列全省11个设区市主城区前列。细分到文旅市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达17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营收创下历史新高。

在人大履职引导下,古城内“聚合”作用愈发明显。根据《条例》,每年的7月15日是“古城保护日”。“7·15”,这座城市将开启一年一度的保护仪式和文化盛典。6年间,对古城的保护意识早已从倡议化为市民的集体自觉。为了长效落实古城保护事业,人大还积极推动执法改革破题,通过专题审议力促“大综合一体化”高效落地,使市名城办、街道与基层执法人员结成严密的三级执法网络,推动管理范围从孤立线条转向完整空间。

另一边,最具温度的力量在一线悄然生长——446名人大代表肩负起“古城守护官”职责,身影覆盖古城16个社区网格与所有代表联络站。他们或游走在仓桥直街飘香的茶摊前,或出现在前观巷新修缮的旧宅院内,既是法规政策的解说员,更是连通民情的暖心桥。

从《条例》的刚性守护到“四梁八柱”体系的协同发力,从仓桥直街“人城共生”的烟火气到申遗征程的国际视野,绍兴人大以法治经纬织就的“守护网”,实现了古城从静态保护到动态焕新的历史性跨越。而今,随着一系列新文化品牌的涌现,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以“世界级文化之城”的抱负走向更辽阔的复兴之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