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7点,位于越城区阳明路的绍兴市文澜中学篮球馆内灯火通明。距离“浙BA”绍兴赛区首战仅剩48小时,越城男篮的18名草根球员正在进行赛前最后一练。馆内此起彼伏的球鞋摩擦声、篮球撞击地板声与教练的呼喊声交织成激昂的战前乐章,汗水在灯光下折射出坚毅的光芒。这支组建仅仅一个星期的队伍,即将以越城之名,在“浙BA”赛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当晚,记者走进球馆探营,深入了解即将在“浙BA”赛场亮相的越城“十八罗汉”。
紧急吹响“集结号” 磨合是关键
“挡拆!挡拆!换防要快!”训练场上,主教练沈雪刚的声音穿透整个球馆。自7月1日正式组队以来,这支由18名业余球员组成的队伍,仅有一个星期时间准备首场对阵上虞队的比赛。训练场上,队员们和另一支由业余高手组成的陪练球队展开训练对抗赛,攻防转换间肌肉碰撞声不断,每一次失误都会引发教练组的战术复盘。
“组建完成后,这仅仅是我们第二次合练。”越城区篮球协会主席张军介绍,“浙BA”赛事从规划到启动时间很短,尤其是绍兴作为第一个开赛的城市,各个球队准备时间更是有限。“我们6月29日才接到组队通知,好在对于越城篮球圈,大家都很熟悉。”张军是江苏人,在越城经商多年,不仅是企业家,也是新越城人,更是个篮球发烧友,虽然已经年过5旬,但平时依然活跃在球场上,每周都要打个两三场篮球赛才过瘾。
正是因为常年活跃在球场上,张军对越城的明星球员相当了解,哪个球员擅长突破,哪个球员三分神准,他都了如指掌。作为越城区篮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裁判员,同样年过5旬的沈雪刚对越城业余篮球也相当了解,在他脑海中,有一个越城篮球“人才信息库”。根据“浙BA”的相关要求,越城区篮协负责人、重点球员一起讨论、挑选,兼顾球员实力和各个位置的平衡,经反复琢磨,挑选出了18名球员,组成了现在的队伍。
“集结号”吹响,队伍很快就完成组建。针对磨合时间不够的短板,教练组制定了“短平快”训练方案:重点打磨联防体系和快攻转换,要求队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守转攻。训练赛中,后卫突破分球被断,前锋立刻回防完成封盖,这幕队员间相互协作、补位的配合赢得场边掌声——这正是教练组反复强调的“铁血防守”。“磨合时间很短,我们要用积极性和拼劲来弥补,尽量争取更多球权,篮板球争夺也需要全员拼抢。”沈雪刚透露。
“我们没有专业球员,但我们有拼命三郎的劲头,力争用汗水浇筑胜利基石。”沈雪刚坦言,组建这支队伍时压力巨大:“但看到队员们主动加练,看到他们为一个战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我相信我们能创造奇迹。”他透露,首战战术是“拼”字当头,“用越城人不服输的‘胆剑精神’,把对手拖入我们的节奏。”
休息间隙,队员们围在战术板前热烈讨论。沈雪刚用马克笔在板上画出进攻路线:“对方中锋喜欢绕前防守,我们可以利用底线交叉掩护创造空位。”队长陈杰提出疑问:“如果对方换防,我们是否需要二次转移球?”这个问题引发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内外结合、多点开花”的战术共识。
像这样的讨论,当晚3个多小时的训练期间,队员们反复进行。“我们都是越城各支业余球队的顶梁柱和明星球员,以前区内各种比赛大家是对手,现在组在一起成了一支球队,对手变成了队友,磨合是最重要的。”陈杰说,虽然彼此间对打法和特点都心里有谱,但真的在一起打配合,两次合练明显不够,只能尽可能通过更多交流来弥补。
“从首场诸暨队对阵柯桥队的比赛来看,‘浙BA’的比赛强度很大,需要更多轮换来保持球场上的活力。”沈雪刚说,越城队的最大优势在于队员的实力均衡,能上场打球的球员多,能进行更多轮换以保证体能。
18名草根球员 来自各行各业
本次“浙BA”联赛,是一场草根篮球的狂欢。对于球员的参赛资格,更是有严格的规定。根据竞赛规程,参加过全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以及海外各级篮球联赛的运动员不得报名参赛。赛事对于运动员“身份”的审核也很严格,越城的18名队员,身份证清一色是“330602”“330621”开头的地道越城人。
整支球队老中青结合,既有00后年轻球员,也有多名经验丰富的80后球场“老炮”。“年轻人有体力、有冲劲,老队员有经验、善于打配合,可以形成互补。”张军分析说。
越城男篮的18名草根球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兵强将,有镇街干部、警察、教师、大学生、印染纺织工人、培训机构人员等篮球爱好者。“平常都是参加村级或者街道组织的篮球赛,很多队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格的比赛,很兴奋。”陈杰说,对于他们这些业余篮球爱好者来说,篮球基本就是业余生活的全部,除了工作和生活,一有空就泡在篮球场上是常态。
陈杰的身份是绍兴市职教中心的体育老师兼篮球队教练,“我教学生不仅要会打球,更要懂团队、有担当。”他所带的校队多次获得各级篮球赛冠军,“这次参加‘浙BA’,我要把实战经验带回课堂。”
对于越城男篮的每一名队员,陈杰都很熟悉。“因为水平相近,平时在球场上,大家都在切磋。这次越城的18名队员,有好几个是我过去的队友,还有几名是我自己带过的学生,我争取成为一条纽带,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作为队长,陈杰很多时候还要充当“场上教练”的角色,“篮球是一场集体运动,协作配合很重要,第一场诸暨队对阵柯桥队的比赛,诸暨队就赢在配合默契上。”
在越城队中,大中锋吴成昊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身高2米03、22岁的他在队里身高最高,年龄却最小,他也是陈杰口中“自己的学生”之一。记者在训练赛上发现,小吴不仅有身高、有体重,难能可贵的是脚步灵活、高而不笨,尤其篮下脚步相当扎实,屡屡在进攻中攻城拔寨。防守上,他则是3秒区内的“大闸”,承担着篮板、护框重任。
虽然年纪小,但吴成昊却是队里的“大宝贝”,队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牛”。“‘大牛’是我们队内线的顶梁柱,在这次比赛6支球队的5号位选手中属于绝对的天花板水平,制霸三秒区就靠他了。”很多熟悉小吴的队友都这样期许道。刚刚毕业的小吴目前是一名篮球俱乐部的老师,能将自己的特长和工作结合起来,小吴也很开心。“很多我带的小队员听说我要代表越城去打‘浙BA’,都很兴奋,他们还说要到现场给我加油鼓劲,看来我不拼都不行了。”小吴笑着说。
很多业余篮球队里,总会有公安民警的身影,越城男篮也不例外。来自越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的高福光在队里司职“锋卫摇摆人”,身体和速度兼具的特点让他在场上总能找到错位单打的机会。“打这样高规格的比赛和平时的比赛有很大差别,一个失误就容易被对手打反击得分,必须要减少失误。”训练中,高福光反复和队友讨论技战术,以求在比赛中打球更合理:“比赛中,要展现我们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不管领先还是落后我都会全力以赴亮剑。我们职业的专注力和爆发力,在篮球场上同样重要。我要让对手知道,越城队的防守比警戒线更难突破。”
在越城男篮,还有2名镇街干部的身影。今年38岁的鉴湖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人裘喻才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队友眼中的三分“神射手”。平时,裘喻才的工作日程被街道党建、民生等事务填满,但一有空闲时间,他总会出现在球场上。“篮球是我从小的爱好,也是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代表鉴湖街道芳泉村参加‘村BA’比赛了。”他说。
裘喻才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只要站上球场,热血就上来了,我就是要赢的战士。虽然我是队里年纪最大的,但只要有机会上场,我一定会尽全力为越城争光。”
众志成城 用篮球点燃城市活力
今日出征,越城男篮的“十八罗汉”将带着豪情与热血,在“浙BA”赛场上书写属于草根的传奇。而绍兴古城,也将因这场篮球盛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篮球是通用语言,能让不同背景的人迅速凝聚。经过两次合练,越城男篮在配合上已经大有提升,士气尤其高涨。
“穿上这身队服,我感觉自己像是CBA球员!”抚摸着胸前“越城”两个大字,很多队员眼中满是兴奋。对于这支全员草根的队伍来说,“浙BA”是他们篮球生涯的最高舞台。“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陈杰的话代表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此次“浙BA”越城男篮的前两个对手上虞队和柯桥队都是“邻居”,因为距离近,越城队对这两个对手也很了解。有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很多队员的实力我们也很清楚,不少人也和我们交手过,整体实力大家都在伯仲之间,胜负可能就那么一两个关键球。”
主教练沈雪刚则动员大家说:“对手可能会轻敌,但我们要用实力让他们刮目相看,展现大禹、勾践、鲁迅、秋瑾这样的越城名人一脉相承的勇气。”他透露,首战阵容将“以老带新”为主,“老队员的经验,年轻队员的顽强防守,以及尽可能多传一次球倒出空位机会,这就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只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众志成城,胜利就会水到渠成。”训练结束前,张军如此鼓励队员们。
正如张军所说,当晚的训练,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摩拳擦掌、默默付出,除了队员们汗如雨下、全力攻防,身为越城篮协主席的张军也当起了训练赛的临时裁判。主教练沈雪刚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如何跑位、接应、盯人,什么时候包夹,什么时候联防,都反复讲解、强调。越城区教体局的相关负责人也到场为队员们出谋划策,为了给队员们提供保障,还配备了专门的队医为队员服务。
“浙BA”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队员们对主场氛围充满期待。“想象一下,观众席近3000观众齐呼‘越城加油’,那得多带劲!”陈杰憧憬,“希望越城区体育中心能变成魔鬼主场,助力我们夺取胜利。”
“这次比赛对越城篮球来说,很可能是一个里程碑。”张军笑着说,“如果我们能打出精气神,尽可能多拿几场比赛的胜利,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篮球运动,推动越城体育事业发展。”
这几天,越城区多个部门也在联动会商、制定详细方案。7月12日的越城队主场对阵柯桥队的比赛,越城区体育中心的场内场外将会格外热闹。“我们要让球迷看完球,还能深度体验越城的文化魅力。”越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体育是城市的精神名片。通过‘浙BA’,我们要让全省看到越城的活力与凝聚力,让这场篮球盛宴成为越城文体商旅融合的新起点。”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