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传统民居改造 居民协商共建

2025-07-09 09:53

来源:

学士坊街井头21号民居所在区域现状。

修缮后的民居效果图。

7月7日上午,府山街道学士坊片区街井头21号民居旁,施工团队正忙着现场勘察、讨论施工细节。这里去年7月曾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周边7户居民房屋受损,如今修缮行动即将启动,标志着这处承载着古城记忆的民居即将焕新归来。

协商共建模式率先试水

记者注意到,火灾区域北面一处、东面两处进出口,都设立了施工围挡,并拉上警戒线。据悉,火灾发生后,府山街道安排了安保人员每日定时巡查,保障周边居民安全。

今年5月,府山片区42号地块(学士坊微改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正式启动征收,明确征收住宅11户、非住宅2户,征收范围包含2户火灾受损住宅。因此,这次修缮工程只涉及另外5户民居,总用地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属于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项目的先行工程。

作为绍兴古城传统民居区有机更新保护试点项目,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工程创新性采用“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协商共建模式,这一模式在此次修缮中率先试水。府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阮晓丰解释:“以往古城微改造多聚焦公共区域,如立面翻新、管网升级等,但不少个人产权的普通民居已较破旧,与古城风貌不符。此次探索传统民居全过程参与修缮路径,简单说,就是在居民自主自愿基础上,由政府助力引导,按照‘一户一策’策略,对传统民居开展更新修缮,施工费用是业主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该微改造工程将学士坊近100户传统民居划分为13个单元,5户受灾民居正是其中一个单元,因受灾民居的特殊性,其进行整体性改造。

修旧如旧兼顾功能优化

从发生火灾到即将修缮,历时近一年时间。漫长的筹备,背后可谓困难重重。第一重困难便是:司法调解。府山街道组织各方协商数十次,仅火灾赔付的司法调解就持续近半年,最终受灾户就火灾赔偿及修缮费用达成一致意见并完成补偿。

另一大难点是专业方案设计。为保护古城的城市格局、历史风貌与烟火气息,市名城办从整体与系统视角牵头开展风貌设计,府山街道负责协调关系、辅助方案及监督施工。因地处历史街区,方案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理念。例如,严格要求原址原高度、符合古城风貌等条件,并且需进行细致、精确的测绘过程,确定合法产权面积。“此外,老百姓对修缮有较高预期,在清除违法搭建后,对内部功能空间也需要优化。”阮晓丰表示,设计方案经反复修改调整,又通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规划局、区建设局等部门联审后,才对外进行公示。

那么,具体将怎么改?“被征收的2户房屋将改造成开放式通道,方便居民通行、消防疏散和管线接入;另外5户则按原有结构修缮,沿用砖木穿架结构,以木柱、木梁、椽子搭建框架。”府山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介绍,不过,墙体将从旧时的薄黏土砖换成水泥砖或加气块砖,结合管道燃气、底层防潮等安全实用考虑,厨房、卫生间等区域将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这样既保持老房子的外观,又能让建筑更牢固、生活更便捷,“修缮还将规范房屋功能分区,为卫生间配备抽水马桶、淋浴设施,完成墙面粉刷、水电铺设等基础装修,外部杂草丛生的院子也将改造焕新。同时清理原有违法搭建,将其功能纳入合法产权建筑内。”

修缮在即居民满怀期待

尽管修缮尚未全面展开,街井头21号的住户们已满怀期待。4号房居民王黎明说,她最期待地下管网升级:“以前卫生间和化粪池都是各家自建,有的甚至没有排污管网,现在能接入市政公共管网,生活肯定方便多了。”她的手机里存着房屋修缮工程从初版粗糙图纸到最终精确定稿的每版资料,心情激动地说:“府山街道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很贴心,不管是邻里协调、部门对接,还是手续办理、信息公开,每一步都想在我们前面,切实解决了不少麻烦。这次修缮既能最大程度保留历史风貌,又能实现内部功能现代化,特别好!”

据悉,整个工程计划工期5个月,施工高峰期将安排近40人同步施工。阮晓丰表示,希望通过推进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工程,健全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彰显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强化“政府引导、业主自主、协商共建、组织有序”的传统民居区自主更新体系,“随着工程推进,这片承载着绍兴古城历史记忆的传统民居区,必将以崭新而古朴的面貌重现生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