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今天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在人格修养和人生理念教育方面,拥有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而这种优势最集中的体现之一便是宋代理学圣人朱熹倾注十余年心血反复校订的《近思录》。此书起初由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成,后来朱熹多次修订并定为本门最重要入门书籍。书中的每则语句,都来自北宋时的四位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作,共分14卷,622条,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与传播理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近思”一词源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谓“博学而笃志”,就是我们要广博地学习,为人要诚笃,一心一意地求学,一心一意地问道。所谓“切问而近思”,就是要从跟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问题问起,要思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近思录》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了大儒们的思想精华,是理学的集大成之作,有“性理诸书之祖”之称;它是承前启后的经典,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长处,阐述了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新儒学核心观点,并为阳明心学的《传习录》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
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正处于创作的井喷期,当时他已完成对周敦颐、张载代表作的解读,也将二程(程颐、程颢)著作整理完备。在《近思录》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之说与二程的性命学说融会贯通,又将张载的《西铭》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学,而是融北宋四子学说于一体。可以说,《近思录》的问世是朱熹学派及其思想确立的标志。所以欲读懂朱熹,必先读懂《近思录》。这正如要读懂王阳明,必先读懂《传习录》一样。
《近思录》对“四书”中的很多重要观点进行了解析和论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四书”思想中的“道”。而且,从体例上来说,《近思录》按照《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次序来编辑四位大儒的语录。《近思录》622条语录中引用“四书五经”有550处,其中引用《周易》经传204处、《论语》121处、《孟子》82处。阅读《近思录》这本书,便可了解“四书五经”的精华。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概念最早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但在宋代由程颢、程颐明确提出,并成为他们的道德修养目标。他们认为,天理代表了宇宙间的普遍法则和道德原则,而人欲则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情感需求所产生的欲望。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天理被认为是至善的,而人欲则可能导致恶行。因此,他们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减少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朱熹是第一流的老师,他极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让人理解深奥的内容。比如,如何理解二程所说的“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他将心与仁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一粒谷春则发生,夏则成苗,秋则结实,冬则收藏。生意依旧包在里面。每粒谷子里有一个生意藏在里面,种而后生也。仁义礼智亦然。”
又如,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人各不同呢?朱熹用磨子作比喻:“正如面磨相似,其四边只管层层撤出。正如天地之气,运转无已,只管层层生出人物。其中有粗有细,故人物有偏有正,有精有粗。”他用磨子磨出的面有粗有细,来类比人自有偏有正。
谈到对义理的娴熟,朱熹以走路为例说:“似一条路,须每日从上面往来行得熟了,方认得许多险阻去处。若素不曾行,忽然一旦撞行将去,少间,定堕坑落堑去也。”还有“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近思录》中的睿智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作者系绍兴市读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