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代人的精神返乡

2025-07-09 09:35

来源: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我们被碎片化的内容包围。王蒙先生的著作《诗词中国》恰如一股清泉,浸润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一部诗词赏析集,更是一次对中国诗意传统的深情回眸,一场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精神返乡之旅。

《诗词中国》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学评论,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诗意桥梁。当王蒙将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与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并置解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相距千年的人物对同一词牌《忆秦娥》的演绎,更是中国诗歌精神的一脉相承与时代流变。王蒙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诗词如何成为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基因密码——无论是盛唐的浪漫飘逸,还是革命年代的豪迈激越,都在平仄格律中找到了最恰切的表达形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典诗词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依然跳动着的文化心脏。

王蒙对《随园诗话》的着重探讨尤其耐人寻味。袁枚这部清代诗话主张“性灵说”,强调真情实感与个性表达,反对形式主义的模仿。毛泽东一生钟爱此书,这一细节被王蒙敏锐捕捉并深入阐发,揭示了中国诗歌传统中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在《诗词中国》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古典的顶礼膜拜,而是对诗歌创作本质的思考——真正的诗性永远与时代共振,与人性相通。王蒙通过剖析《随园诗话》的影响,巧妙打破了“传统即保守”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力。

当王蒙带领读者品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的意境时,他不仅是在讲解唐诗技巧,更是在重建一种整体性的感知方式,一种与自然、与历史、与永恒对话的能力。这种诗意的表达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为困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打开一扇通向精神自由的天窗。

《诗词中国》还重新激活了诗词的“社交属性”。在古代,诗词是文人交往的媒介,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王蒙通过对一系列诗词作品的解读,恢复了这一被遗忘的功能。当他讨论毛泽东如何借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对话时,当我们跟随他的引导与李白、杜甫、苏轼神交时,诗词重新成为连接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却人际疏离的时代,《诗词中国》展示了一种更有深度的精神交往方式。

王蒙的语言风格为这部学术底蕴深厚的作品增添了亲和力。他善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叙述,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诗词的奥妙,使普通读者也能领略个中三昧。这种讲述方式本身即是对诗教传统的现代诠释——在古代,诗词本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王蒙继承了这一传统,让《诗词中国》成为专业性与普及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诗词中国》最珍贵的或许在于它唤起了我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的本质使人远离了本真的存在方式。而王蒙通过对中国诗词传统的梳理,为我们指明了另一种可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保留一份对月吟诗的雅兴,在功利主义之外培养观物取象的诗性思维。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丰富、更完整的方式拥抱现实。

当读完《诗词中国》的最后一页,读者收获的不仅是对具体诗词的理解,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蒙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他让中国诗词传统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重新成为普通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文化深层密码的大门,也为我们返回自身的精神家园指明了路径。这样的返乡之旅显得尤为珍贵而必要。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读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